总的来说,这个佛教祖庭更侧重于佛教中的‘传法’一脉,至于存在着真正高手的‘修法’一脉,恐怕也不会存在于闹市中的寺庙里,倒是那个所谓的净念禅院中有可能存在相当不错的高手。
不过还是要按顺序来,还是先去龙门石窟观察一下还没有遭到破坏的佛教塑像再说吧!
雇了辆马车,跟着同去的游人们一起出城,在车上的时候,还因为对佛经一知半解的了解而受到了那些善男信女们的尊敬,岳松在觉得有些好笑的同时也在感慨着佛教的影响力,之前南北朝时期的大分裂让佛教思想得以大兴,也是为了安抚平民百姓的心灵,龙门石窟连绵数里的造像就这样得以兴建起来。
这座石窟位于洛阳南面数十里外的伊水之滨,由于该处两山相对,望之若阙,故又名伊阙,两岸东西山崖壁上的窟龛星罗棋布、密如蜂房。即使是在现在这个乱世,对佛像的修建也从来没有真正停止过,就算朝廷不拨钱,靠着从民间募捐得来的资金,留守在这里的僧人们也依旧坚持着。
除了善男信女之外,文人骚客们也会在这里题字留念,将自己写出的诗文花钱请人铭刻在石壁上希望能流传后世,只是岳松随便看了三四篇之后,就有一种把自己记忆中的名篇佳作留在这里的冲动,只不过他也并没有要做一个文抄公的愿望。
站在宾阳洞的洞口处向内看去,这座在北魏时期就开始兴建的洞窟一直有人在其中维护修补,力争要把剩下的两个洞修完,而在已经修建完成的中洞之内,莲花宝盖下的释迦牟尼佛正在看着面前诚恳的信众们。
从雕刻的角度来说,由于北魏时期崇尚以瘦为美,所以主佛释迦牟尼面颊清瘦,脖颈细长,体态修长,身着宽袍大袖的汉化袈裟,让人能相信这位佛陀确实离他们并不遥远。而在佛像之下也摆放着香炉和蒲团,有一个扫地僧人负责看护着这里。
岳松从来没有入庙拜神的习惯,看了一下之后便准备离开了,只是在洞外坡道的不远处,那个站立着的年老僧人让他暂时停下了脚步。
眯起双眼,岳松喃喃自语道:“这种感觉……圆满?不对,还有破绽!”
第三十九章 高僧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本土化的速度还是比较快的,而且它的教义也很容易被统治者所接受,各种各样的寺庙很快在全国各地建立起来。
不过宗教的传播也很容易失控,那个把自己都卖了的梁武帝暂且不提,在已经发生过的两次灭佛事件之后,佛教的各个宗脉也安分了许多,静静的在官府和道教的注视下发展信众。
而在南北数百年的分裂得以弥合,天下重归一统之后,佛门也得到了一个相当稳定的发展环境,高僧大德辈出,一时之间,竟是声势显赫的压过了道教,至于一直被压在污水中的魔门就更不用提了。
在所有名传天下的高僧之中,最为人所称颂的便是齐名并称的四大圣僧了:天台宗的智慧大师、三论宗的嘉祥大师、华严宗的帝心尊者、禅宗四祖的道信大师,这四人既有说法之愿,又有护法之能,实在是天下间一等一的顶尖人物。
在洛阳城内听到过他们的名字之后,岳松便对他们心向往之:这四人基本上已经可以算得上是佛门现今的领袖人物了,不排除会有一些名声不显的隐世人物,但他们也基本可以代表这个世界佛门的最高水平。
知识要在交流中才能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现在岳松需要的就是各式各样的真气以供参考,魔门真气排行在第一位,佛门的真气也是紧追在后啊!
在看到那个手持禅杖的年老僧人的时候,岳松第一眼的感觉是高深莫测,再认真看,便发现那雍容尔雅的气质下是仿佛不可摧破的金刚身躯,纵然须眉皆白,仍有凛凛不可犯之威。
即使是站在那里观察佛像,这名老僧的周身上下看起来依旧毫无破绽,整个人便如同一个圆满的神佛造像矗立在人前,让那些暗怀歹意的恶人根本生不出想要冒犯的意思。
虽然依旧无法在这静立的人身上看出破绽,但岳松绝不相信这世界上有真正的圆满,而且见识过其他高手之后,他也不觉得会和这世上的顶尖高手有这么大的差距。
意识到这其中存在着什么问题,岳松便跟随在人流中远远的缀在这名漫步于佛像之间的老僧后面,看着他认真的端详着形态各异的佛像,自己也随着大流向几个佛像拜了一拜。
越是深入其中,岳松越能感觉到这名僧人身上的光辉似乎越来越强,整个僧人似乎要和这洞**的佛像同化了一般,注视着他身躯的时候,甚至很难生出想要和他对抗的心思。
运转心法,将自己的心境彻底澄空,岳松很快便摆脱了这股莫名情绪的影响,重新看向对方时,他的心中对刚才发生的情况已是清清楚楚:人是很容易被身边的环境和同类所影响到的,特别是身边的所有人都处在相同的氛围中时,你很难不会被这种相同的情绪所浸染。
而刚才的那个僧人却是用一种莫名的手段将前来拜访的信众的虔诚意念转移到了自己身上,或者说转移也并不恰当,更恰当的说法是他将自身与遍布周身的那些佛像进行了同步,在彼此完全相连的情况下,想要对抗他便先要生出对抗神佛的意愿,在精神上便直接落到了绝对的下风。
52书库推荐浏览: 禅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