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大爷在悦华的地位有点像定海神针。
即便是十年后,他依然是一种象征!
拍了烂戏,也不会有人骂他演的烂,骂的都是导演、编剧…
所以,签字费多少对于张俊生过来说不是事,反正他不可能直接诶开口要10亿吧…
五年前的签字费是1.8亿,按照目前的市场来算,3亿差不多了…
葛优摇了摇头:“俊生,不好意思,我想出去看看!”
“出去?去哪?”
“樱皇,香港!”
张俊生沉默了…
许久,张俊生反问了一句:“您应该知道我们跟樱皇不是很对付吧?”
“我知道…可我欠他人情,很大的人情!”
张俊生闭嘴,人情这总东西没的说…
原时空葛大爷离开华宜,估计也是被人情套牢了。
这玩意怎么说呢,杨守诚本身在拉拢人心方面就很有一手…
“行吧,您想做什么就做吧,我绝对支持您!”
……
《让子弹飞》上映后,立刻爆发了。
12月16日首映,《让子弹飞》用几乎让人震惊的速度引爆了全国影院,单单是7点半的首映,全国票房就超过了三千万!
12月17日仅仅一天时间,数据出炉,就把所有人都吓了一跳,周五一天拿下了4500万的票房成绩!
18号,更猛,它的单日票房甚至超过了6000万,和《阿凡达》并列中国影史之最。
首周的票房出来,这个数字达到了1.8亿,超过《功夫熊猫2》创下的1.6亿的票房纪录。
当然,它是周四上映,比《功夫熊猫2》多放映了一天…
网上出现了无数姜闻吹。
“电影,尤其声色犬马、名利昭彰,不像写作,天生来的是一种寂寞勾当。然而大隐隐于市。在这汹涌的市场激流中,匹马单枪杀出个姜闻来,直让人感叹造化不死!
这是史铁生老先生写给姜闻《太阳照常升起》书的序言。
姜闻的才华真的是肉眼可见,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把汪朔的《动物凶猛》改编成了《阳光灿烂的日子》,然后又和述平写了《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让子弹飞》,《鬼子》和《子弹》都是改编的作品,就像姜闻自己所说的读了本小说然后故事就在他脑子里继续衍生。姜闻总是有不同于常人的视角去看待一个故事。”
“现在大家推崇的世界级电影大师都有哪些?我个人了解到的有黑泽明,赫尔措格,拉斯·冯·提尔,伍迪艾伦…等等这些人的电影多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深刻的影像表达,还有一点就是光影消失后留下的哲学意味。
姜闻的个人风格毋庸置疑,也很容易感受到,而国内坚持寻找哲学意味的导演除了姜闻还有谁?”
看的让人无语,姜闻个性极强,特点突出,本来应该是一个很容易评价的人,就是他的粉丝对着他吹,吹得飞沙走石反而让人看不清楚了。
第二百七十三章 不去
姜闻吹是一种很奇怪的生物,他们有一种先天的优越感。
这帮人大部分都是年纪较小的装逼犯,因为姜闻大概是国内娱乐圈里唯一能够拿来装逼的人物了。
你们看不懂,我看懂了(尽管他们从来都说不出来到底看懂了什么),我理解他的好,我比你们更懂艺术,我能读懂他深刻的心,就这样。
他们说什么:看姜闻电影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通读中国近现代史、熟稔抗战到改革的政治背景,对美国大片如教父三部曲、辛德勒名单等滚瓜烂熟。才能理解他虚无的英雄主义一二,在他片中突如其来的致敬环节会心一笑。
戴景华说:“有人说,这个东西好有历史我看不懂。我说你看不懂就回去惭愧,回去学习。有什么脸在这儿喊看不懂?你在告诉你全世界你的低能、弱智和愚蠢吗?一个我看不懂,就可以成为一个理直气壮的否认艺术、否认思想的理由吗?还理直气壮的说看不懂?”
“面对一部电影,当你面对一个影像的原创性的影像所构成的影片的时候,先要用你的心去体会的,而不是要用你所谓的即刻要翻译成一种所谓理性的逻辑。”
这是人话吗?
电影首先应该面对大众,而不是一小撮高雅的电影人!
其实普遍意义上的‘看不懂’是指看完后觉得莫名其妙,没爽到,而不是某些情节看不明白。
看电影是享受而不是折磨,所以遇到这种“看不懂”的电影,绝对是导演的问题,不用折腾自己。
高考考了三次还没考上,是考生的问题还是考卷的问题?
用影像的形式,讲述故事或者是某个道理,是导演的基本功。
当大多数人看不懂的情况发生时,那一定是创作者出了问题,导演是服务者,观众,是一群最应该自负的人。
所以,一帮电影人一边呼喊着“为观众服务的”口号,一边发出了“我的电影是拍给下个世纪的人看的”“观众的审美有待提高”这样的指责。
这样以奇葩为主要成分的奇观,主要出现在最近二三十年,电影人把一部电影坏的最终决定权,推给了观众,他们只负担好的那一部分!
这种观点是不对的!
……
悦华,会议室。
《让子弹飞》票房再怎么高,做多也就分账多一点,按照张俊生的脾气,不太可能跟姜闻继续合作下去了——太不划算!
52书库推荐浏览: 老徐牧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