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以往国产片能够拿到35的排片比例已经实属不易,在市场空间有限,多部影片共享市场的前提下,好口碑、话题性、高占比可是影片上映首周处于绝对主导地位的重要因素。
瞄眼数据显示,《药神》的票房预期是三十五亿!
一部投资不到一个亿的电影,最终票房35亿!
疯了!
悦华甚至没有怎么动用营销力量,一堆的自媒体不要命的鼓吹张俊生…
“前年,张俊生导演拍了《地心引力》,我以为他要继续在大制作上面专研,没想到他转过脸就拍了《药神》,这才是中国电影的良心!”
“张俊生眼睛太毒了,观众的笑点、泪点、痛点被他牢牢抓住!”
“感慨中国终于有了属于我们自己的有力量的电影,所有演员都非常出色,近年最好的群像表演,请记住这个电影人:张俊生!”
张俊生都不好意思上网了,微博上一堆人称赞,挺不好意思的…
但也有一种声音,很多人说《药神》‘优秀的不像中国电影,像韩国电影!’
张俊生回复了一句:“这就是文化自信的问题,不相信自己的国内可以拍出这样的电影,不相信国内电影的类型化做的足够好,你只觉得跟别人国家的一样。
韩国电影出来的时候,是不是也有韩国人觉得像美国片?它的根源是一个。本来电影产生于西方,如果真的完全不想学习人家已经发展一百多年的电影的话,干脆别做电影了。
电影文化的根源是西方法国人发明的,美国人把它类型化、区分化。
我们国家电影类型化的过程中,你还要去判断电影到底从结构上是不是像,这是挺滑稽的事。这不是一个正常的思维方式,严格来说是充满了民族自卑感的思维方式。
你仔细去看《我不是药神》,哪一点是韩国的?哪个人不是根植在土壤里的、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他们在表达中国人的诉求。”
动不动就像韩国电影…
有毛病,韩国电影比咱们好到哪里?
《药神》版权卖了48个国家…
北美没怎么宣传,这电影北美票房不可能好到哪去…
老外对中国现实的关注度也不是特别高!
他们更愿意看到程勇被处死刑,然后民怨沸腾…
第八十八章 喜讯
“接下来的几年中,市场上肯定会出现一大批现实主义题材电影,这是中国电影市场的规律,什么火,就一窝蜂地拥上去,直到把这种题材拍烂为止,恐怖片、青春片,莫不如此…”
“我觉得这是好事,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永远不嫌多,因为这对社会进步会有帮助!”
“…拍完《花木兰》,我可能会拍几部战争片练练手…”
“是的,《高山下的花环》没能过审…不急,再等几年呗…”
“…确实有借鉴《辛特勒名单》,平民英雄题材创作有个模式,男主角从不关心到关心,慢慢实现转变。”
“与其说《我不是药神》贴近韩国电影或好莱坞电影,不如说是贴近一种成熟的、国际通用的电影工业模式。”
“票房?我已经很满意了,说明观众喜欢这种类型的电影。”
“做导演,归根结底不是技术,而是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就是导演本身的知识储备还有审美取向,说不说和能不能做到是两码事,但始终要有人敢于说出想法,即使那是一个特别天真的想法…”
最后一个问题是‘您对中国电影怎么看?’
“…前途很光明!”
……
现代的商业市场,被好莱坞霸占着,好莱坞式的电影风格已经是现代电影的主流,好莱坞电影并不是一种电影类型,而是一种电影方式,明快的剪辑手法,情绪点的控制…
我们的电影人在学习他们!
最终是可以实现弯道超车的…
只是现如今的市场,虽然群雄割据,悦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但市场主基调是不变的,一个电影人要想某得一席之地一定是先选择迎合市场再逐步跳脱市场做自己,不然没有票房保证,投资人不买你账,就没有资金和机会再去拍所谓的电影。
在电影市场上普遍的光环效应下,人们看电影除了看主演外,也会关注导演,如果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导演拍出来深刻的电影,大众是懒的剖析的,相反如果是名导就算拍烂片,也会引起二级市场的哗然,正面的反面的都会形成口碑营销,既能为电影带来影响力,话题启动者也会因此而变得更有号召力。
其实口碑好的电影,在圈子里不会被真正埋没,而是资本会对他们重新审视,重新上路。
投资人手头上的钱,也不是乱花的,打个比方,一个有观众基础的电影项目,和一个冷门的电影剧本,但是写的很深刻!
这种情况下,大部分投资人会选择包揽!
两个项目一起启动!
有观众基础的电影赚钱,另一部电影赚了口碑。
对于这部小成本电影,也算是赢了,因为之后会有源源不断的资本找到他们。
其实,大量投资大i的模式,不光是国内这么做,全世界都这么做。
拿好莱坞举例,从1970-2000年,30年内只有14部英雄电影,但现在,光是2016年,就有9部英雄电影上映。
52书库推荐浏览: 老徐牧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