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飞歌_陈琳【完结】(182)

阅读记录

  车跌跌撞撞、有惊无险地开到了日喀则地区医院,张浩天把司机送到急诊室便急匆匆朝胡坤单位走去。

  张浩天见过的“毛眼眼”说胡坤正在开会,并请他去办公室坐会儿。张浩天坚持在门外走廊里等,他来回闲走了几步,听见会议室的声音很大,好像在激烈地争论着什么,便侧身聆听。

  胡坤的声音飘了出来:“钢筋混凝土桥梁因其经久耐用,施工方便,造价低廉,能较好适应高原地质灾害频发、极端气候持续时间长的要求。而且被我们长期推广使用,技术越来越成熟,所以我坚持选用这套设计方案。”

  一个反对的声音响起来:“我们不能因为历史悠久、广泛使用就一成不变。过去,我们没钱,什么都不敢想,现在我们完全有实力建更加新颖、美观的桥梁。为什么不求新求变呢?”

  张浩天听到不少赞同的声音,但胡坤的声音再一次响起:“过去我们受资金的限制,建桥标准普遍较低。随着西藏经济的迅猛发展,对桥梁的承载能力和耐久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为什么不把钱用在提高施工质量,提升设计标准,优化桥梁结构上,非要用在华而不实的装饰和豪无实际用途的附属结构上?”

  胡坤说完,有人称赞。但对方又很快反驳回来:“你推崇的这座桥,从外观上看和我们过去的桥没有什么区别,完全像个简单的复制品。雅江上多一座少一座这样的桥无足轻重。”

  张浩天又听到有人称是,心里不免为胡坤捏把汗。而胡坤不慌不忙地说:“这座桥,看似外观变化不大,但其技术含量很高。首先,这座桥受力明确,施工简便,养护成本低,还采用了先进技术和优质材料。再就是,在桥梁的构造细节、防水性能、可靠性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设计尝试,不仅有效提高了排泄能力,还增加了桥梁的承重力。”有理有据的分析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但对手不甘示弱,说:“一座桥应兼顾实用性和艺术性两个方面。你这座桥的技术含量暂且不说,从外观上看就无法给人美的享受。你们看,这座桥有什么美感,就是我们随处可见的牛粪堆。”他的话一落,就有人笑。

  胡坤一时语塞,张浩天心一紧。这时,“毛眼眼”又走了过来,见他还站在门口,就说:“我进去叫胡工!”张浩天本想拉住她,可会议室的门已经推开,胡坤正和自己脸对着脸站着。张浩天想退回去,胡坤却一把将他拉了进来,像找到救星似地对大家说:“这是西藏日报的大记者,见多识广,让他说说哪座桥好!”

  张浩天没想到自己会以这种方式出现在桥梁专家的辩论会上。抱歉地说:“不好意思,我不知道大家在开会,我还是在外面等。”正要转身离去,会场中央一位领导模样的人把烟头一掐,向他招手:“记者同志来得正好!既然大家僵持不下,就请你帮我们看看这两座桥哪个更好!”说完就有人把图纸摊给张浩天看。张浩天发现两张图纸都是蓝色的,的确像自己经常在文章里写过的那样——描绘宏伟的蓝图,可是却看不懂。

  领导说:“看墙上的效果图吧!”喔,这个一目了然。张浩天随着大家的目光看过去,极力想猜出哪座是胡坤推荐的,但两座桥都很鲜亮耀眼,分不清优劣,自己又不懂专业,只好凭主观感受审视起来:宽阔的雅鲁藏布江沐浴在高原灿烂的霞光中,清澈明亮的江面透着蓝宝石一样的光芒,河水带着雪山的浩然气息缓缓穿过大桥,一座宽敞笔直,线条流畅的公路桥横卧在峡谷两端,像一个淳朴憨厚的男人正深情守望自己的家乡,一切看起来是那么的温暖和熟悉。无疑,这座桥朴实无华,稳健厚重,仿佛本身就是苍茫大地的一部分,是雪域高原的儿子。而另一座大桥,夸张的造型和繁琐的装饰让人觉得有些突兀和生硬,光怪陆离、别出心裁的绚烂硬生生打破了雪山的沉寂和美丽。

  张浩天小心翼翼地指了指第一张图。领导问:“为什么?”张浩天简要地说了刚才的感受,大家频频点头。胡坤恨不能抱住张浩天亲上几口。这时领导和几个重要人物低声交流了几句,便拍板说:“通过对两个方案全面论证和分析,我们认为胡坤总工程师推荐的方案更胜一筹,一致同意使用这个设计方案!”

  会场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胡坤收拾好桌上的图纸拉着张浩天就往外跑:“你就是压倒对手的最后一根稻草,来得太及时了!”

  张浩天见已跑到了大街上,就赶紧停下来问:“你也不问我来干什么?”

  胡坤说:“干啥也得先吃饭不是!”

  “我是来找你修桥的。”然后把村里的情况告诉了他。

  胡坤说:“还以为多大的事儿,雅江上的桥我都能建,你村里的桥有啥难的!吃完饭休息一宿,明天我就和你一起去!”

  胡坤领着张浩天在污水横流的街道上跳来跳去,鞋子和裤腿沾满了泥水。张浩天说:“你家不是在单位里吗,怎么这么远?”

  胡坤说:“原来单位上那间房子怎么够四个人住。这是我们局里的老房子,我要了一间!”

  “四个人?”张浩天吃惊不小。

  “一会见了你就知道了。房子是大了不少,可是环境卫生太差。这里居民多,又没有自来水,地下排水系统老化,生活垃圾和污水就倒在门外。一下雨,走路都困难!你这个当记者的替老百姓向政府呼吁一下吧!”

  他们很快来到居住区,看见很多居民围在一个水井旁洗洗涮涮,井边结了一层薄冰,大家淌着泥水来来去去。

  张浩天跳过一个水坑,又避开一堆垃圾,说:“这样的卫生条件会生病的,不解决不行啊!”他说这话时,一个念头已经在心中产生,要以一个记者的身份写一篇报道,为这里的老百姓呼吁,还要亲自找政府有关部门反应情况,争取早日解决日喀则居民的吃水问题。他认为,这不仅离新闻更近,也离真情更近,离自己要做一个有温度的记者目标更近。

  胡坤指着井边一个女人说:“燕妮,我媳妇,你见过的!”

  张浩天看见燕妮正背着孩子在又湿又滑的井边打水,心里替她捏把汗。

  胡坤高声喊:“小心点,别把我儿子倒进井里了!”

  燕妮提着水桶,拍拍背上哇哇哭的孩子,说:“我怎么敢啊!”扭头看见张浩天,笑起来:“见过的,大记者,在大桥下还吃过我包的饺子呢!”

  张浩□□她点点头,走过去帮她把水提上来。

  胡坤解开燕妮背上的儿子,顺手拍拍燕妮肥嘟嘟、好像还有一个孩子没生出来的大肚皮,笑着说:“也不注意点形象!”

  燕妮在衣服上擦擦手,也拍了拍自己肚皮,说:“这就是用来装娃的,啥形象不形象!”

  张浩天见她身边还站一个女孩,问胡坤:“都是你的?”

  胡坤笑了起来:“头一个生了妞,我死活不愿意,非要再生了个带把的,可罚了我不少钱!”

52书库推荐浏览: 陈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