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沈培楠接口道,他的步伐很大,似乎想快些甩开许家的两位,“他们家从祖父那一代就是这副德行,这门亲事要是换了别家小姐,妈坚持,我就娶了也不算什么,许家不行,我看不惯那张假脸。”
他们一边谈天,一边往孤山走去,今天的游客不多,空山滴翠,鸟声啁啾,虽然秋意未浓,不少树木已有了变黄和变红的征兆,点缀在一片浓绿之间,甚是明艳动人。
莫青荷没有注意景色,他听沈培楠讲了不少许家的事情,便很理解了他轻视的根源。
许敏娟的父亲现在是汪兆铭的忠实追随者之一,他其实并没有多大本事,但许家兄妹的祖父却是最有经济头脑的一个人,他借着清末洋务运动的机会开办工厂,积攒了一大笔资产,后来清廷摇摇欲坠,他看准了革命党的前途,认为这是一笔一本万利的买卖,在孙文最落魄时果断倾家资资助革命,等民国建立,他以元老的身份身居高位,谁知还没有坚持多久,他摇身一变又投了袁世凯。
许家的处事方阵与许逸村所表现出的一样,圆滑,虚假,又具有商人的精确头脑,就在袁世凯倒台,大家都等着许家的坏消息时,他们却早给自己留了后路,一夜之间,又变回了孙文的忠实追随者。
这种夹缝中寻求生存的态度一直庇佑他们爬到现在的地位,也积累了相当的财富。如今他们看国民政府无望,认为用东北满洲和华北的煤炭钢铁交换南方的和平,是很合算的一笔买卖,就聚在汪精卫身边,借着他打算和谈的想法,打起了投靠日本人的主意。
沈培楠在说起这一段时颇有些喟叹,冷笑道:“如今党内就是有这些败类,打着维护和平的旗号胡扯,弄得到处乌烟瘴气,看他们站在秋瑾墓前,我都替他们脸红。”
莫青荷听得瞠目结舌,他完全不能理解,问道:“革命也可以拿来投资做生意吗?”
沈疏竹早听腻了他俩的聒噪,摇着扇子在一旁躲清静,隐约听见莫青荷没见识的话,噗嗤一声笑了,插话道:“只要眼光准,自然会是一笔大买卖。不过这些东西,北大那个半瓶子晃荡的胡适之是不会教你们的。”
沈培楠摇了摇手,皱眉打断他:“你谈你的风月,少给他乱说时政,否则他的问题多得简直要烦死我。”说罢带头拾级而上,边走边回头道:“这些人同那位陈先生的理念一样,希望战争晚来一天是一天,只要有片刻安稳,他们就能继续他们的外贸生意,兆铭提出暂时曲线救国,很遂了他们的意愿,所以得到不少拥护。”
沈疏竹听他俩一路谈的话题都围绕政治,没有半分个人感情,甚至连在家时的亲昵都少有,觉得很不符合沈培楠的行事风格,便好奇的问道:“你们在一处就说这些?”
莫青荷一下子想起沈培楠的那些下流话,腹诽道这土匪爱说的都不能当着人说,自然只能谈这些了,偏沈培楠也想到了这茬,意味深长的扫了莫青荷一眼,手在他腰眼上一掐,笑道:“说什么不要紧,关键是做什么。”
莫青荷红了脸,不动声色的快步走了两步,离沈培楠远些,却又被他一把拉到身边,不老实的这儿掐一把那儿拧一把,一直把他疼的呲牙咧嘴才罢休。沈疏竹达到目的,笑嘻嘻的把折扇在手心敲了两下,自去前面带队。
孤山并不高,一行人走了没多久,脚下的石阶就没有了,眼前突然出现一道水磨短粉墙,墙上并排雕出一只只扇形镂空窗户,隐约可见里面翠色如荫。上山的楼梯与一条蜿蜒小路相接,径直同往粉墙正中一道敞开的圆洞门,垂着伶汀花蔓。
站在圆洞门口朝里张望,竟然是一大片龙井茶园。早过了春茶采摘的季节,一片片茶蓬长得浓绿茂盛。
沈疏竹郑重其事的掸了掸长衫上沾染的灰尘,指着茶园深处的几间屋舍,回头兴奋道:“到了,到了,今天有贵客亲自上门,我就不信她还不见我的面!”
莫青荷见这里远离市井,环境清幽雅致,心说能够住在这里的,难不成是一位山中隐士?便拽了拽沈培楠的胳膊,问道:“跑了这么远的路,这是要来见谁?”
沈培楠个子高,撩开垂在头顶的藤蔓,弯腰走进茶园,身形一停,转过来时,手里多了一小束秋桂,随手插在莫青荷身侧那只装丁香的小荷包的流苏结里,笑道:“一位学问大得很的女先生,你有什么话尽可以问她,见了面别给我毛毛躁躁,惹急了先生,二哥可饶不了你。”
一行人慢慢在茶园的小径走着,叶尖儿的露水沾着人的衣裳,沈疏竹的脚步轻快,难抑心中的又摇着扇子讲起了杭州最引以为傲的龙井茶。
“茶发于唐而始兴于宋,有唐煮宋点明冲泡之说,唐朝煮茶,要加盐,椒等各种辅料,宋朝点茶,是把茶砖磨成茶粉,盛在黑底的茶碗中,陆游曾有诗‘晴窗细乳戏分茶;就是讲宋代斗茶的情景……”
“杭州的龙井,分狮,龙,云,虎四字号,但品茶,却不单单只讲究茶叶,品茶者,品水也,器也,境也,心也。说起水,杭州有虎跑泉的泉水最适宜点茶,有诗曰‘自笑琴不弦,未茶先贮泉’……”
小径路窄,只容一人通过,沈培楠本来走在沈疏竹和莫青荷之间,闻言停下步子,把莫青荷揪到前面,头痛道:“我从小就烦他这些话,不痛不痒无病呻吟,像要得道成仙了一样。”
52书库推荐浏览: 君子在野 强强耽美文 军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