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角色要比不同的角色来得更轻松一些,毕竟系列电影一旦成功,就有老本可吃,而每部新电影都是某种意义上的赌博。
说到底,还是定型。
可有时候你就是想让自己定型在一个经典角色上,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顾见月跟顾云开想得不同,顾云开的人生目标随时可以跟随自己的心意跟对未来的规划而改变,就好像他曾经想做一个被人们记住角色跟演技的好演员,那是因为那时候他对未来没有非常确定的目的;而现在他的人生需求变成了能跟简远相配,就不得不考虑速度让自己上升的方法。
而顾见月要单纯点,她觉得哥哥是个有追求的演员,愿意把自己的生涯奉献给不同的角色。
而顾云开在前途一片光明,在圈子里刚刚稳定下来站住脚的情况下,答应史密斯的工作邀请,原因也很简单。
正如之前所谈到的那样,史密斯的文艺片的确是烂,不过文艺片本身就没有商业片对事业那么苛刻,投资小利润低,能不能得奖全靠裁判跟之后宣传操作,失败也是常态,毕竟艺术并非人人都能欣赏,只不过是史密斯的片子向来贬多于褒。
这是不利的地方,也是顾见月最担心的地方,这一路太过顺风顺水,她开始习惯成功,反而不适应失败,尤其是这种确定的失败。
可对顾云开来讲,成功的定义却绝非这么简单。
之前头脑一热答应史密斯的邀请,在简远这个巨大诱惑力的煽动慢慢冷却后,顾云开就开始理智的分析整件事能够得到的利益。
第一就是商业片的机会,是人就有毛病,心永远是偏着长的,史密斯对他的独立电影有几乎偏执的爱好,这点圈内人人都看得出来,只不过有部分人已经不需要利用这点了——或者对他们来讲利用并不值得,要么就是想利用也利用不上。
史密斯能轻而易举的斩获票房,重点就在于他抓住商业片的精髓。
但是灾难的是,他真正所想表达却无法成功表达出来的东西,偏偏又跟商业片背道而驰。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就是如此,人们想要放松的无脑娱乐片被强行加入了人文思想,结果就是真正能够欣赏的观众对此嗤之以鼻,而无脑放松的观众却感觉到茫然无措。
史密斯的定位太高,独立电影是他事业最大的缺口,而顾云开进到了这个缺口当中,他可以借此机会给史密斯留下一个好印象。不少导演都会启用合作得非常默契,并且很有好感的演员,顾云开就要确保自己给史密斯留下一个好印象。
桑利是金牌制作人,他只谈钱,不谈情;可史密斯不同,他尽管是个成功的商业导演,可是却有一颗容易被匠人精神所感动的心灵,通俗些来讲就是史密斯比较的感性,他需要的是态度跟结果,而桑利只需要结果。
如果跟桑利认识,那顾云开除了实现自己的商业价值别无他法;但跟史密斯合作,他只要恰当的让对方认为自己是个热爱演戏并且有足够能力的人就足够了。
而史密斯能够影响桑利。
《灯如昼》这样的巨作不知道还能有运气碰上几部,演技的确是演员很重要的基本能力,可是讽刺的是,在娱乐圈甚至商业上,演技只不过是锦上添花的东西。单纯靠演技去征服导演甚至制片人,是在最无助最没资源的时候不得已的底牌;一旦人慢慢往前前进,争取一个角色就会参入很多其他的因素。
有时候多,有时候少。
就好像《灯如昼》的封三郎角色,顾云开没有被蓝瑟直接打下去,其实很大程度上除了他的演技,还有夏普的力挺。
尤其是顾云开现在的根基还不算稳,不少与他相同年纪的演员作品已经是一长串了,可能含金量没有他高,但曝光率要多得多。大制作上顶替他的人可不在少数,总不可能每次有什么事情就让夏普请人家喝杯酒,这是不可能的。
顾见月觉得这明知是火坑还要往里跳不太理智。
可顾云开倒正好觉得相反,就是知道是火坑,才值得往里头跳一跳,火坑里有黄金,烧到一点手皮虽然是损失,但是却能捞回一大笔酬劳,治好手上绰绰有余。圈子里机会多,陷阱也多,尤其是走得越高花销越大,一旦接到烂片,很容易产生连锁反应不停的烂下去,那时候想跟靠谱的大制作再合作,就会很难。
可是不接拍戏,就没有经济来源,总不能年年吃老本,国内就那么几个靠谱的大制作,谁能保证顾云开这个二线每次都抢到机会,只要抢不到,剩下的那些,绝大多数都是未知数。
倒不如看着史密斯的火坑跳进去。
死死抱住史密斯的一条大腿,起码往后还有个退路。
52书库推荐浏览: 翻云袖
甜文
he
娱乐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