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太子升阁,亲口叫众人进去。崔燮就跟在侍读学士们身后进殿,走到殿中先叩拜太子。
未来的弘治帝这会儿还是个十五六岁的小少年,身材有些瘦弱,面色微白,眼神却分外清明坚定。讲官们行礼后,他便立刻说了一声“请先生们起身”,温和有礼地叫众人站起来。
一排青衣讲官次第起身。太子的目光扫过讲官队伍,看到队伍尾端时,看见一个穿青直裰、戴方巾的人突兀地混在官袍人中,立刻就意识到了他的身份,好奇地多看了他一眼。
崔燮和太子一般年纪,却比他高大,也更健康得多。站在那里腰直背挺,肌肤润泽,虽然垂着眼睑,也能看出眼神清正,神光内藏,是个叫人喜欢的少年。
朱祐樘这个太子不太得圣上喜欢,身体也怯弱,从小就在周太后宫里长大,鲜少见到同龄的男子。这回难得见着崔燮这样精神的少年人,不免有些羡慕。只是在讲筵这样庄重的场合上,不好随意同外臣说话,看了几眼便收回了目光,垂眸看着书案,端端正正地准备听讲。
今天是开讲筵的日子,讲经格外政重,在殿里设了两个书案,讲官们起身后便在书案后分成两班站定,把自己的讲纲搁了上去。
崔燮跟在侍读官身后,跟着李东阳等人站到西班。众人都站定了,先有侍读官走到书案前为太子展书,用尺压住,以手指书,领着太子先读《大学》《尚书》各十遍,读罢再由两位讲官轮流讲解。
今天是徐溥讲《大学衍义》,李东阳讲《洪范·九畴》。
托了天子的福,崔燮也能跟着听完一整场全翰林阵容的讲学,这样的机会寻常官员都少有。唯一可惜的就是这里不能抄笔记,放讲纲的书案离得又远,他怕仪态不好,不敢斜眼儿去看,只能死记。有几处没记全的,只好安慰自己,回头还能找两位讲官借讲纲来看一遍。
李东阳讲罢“九畴”,就轮到崔燮讲诗了。
他是成化天子特指来的,讲书的规矩和正式讲官不全相同,是要从读书开始的。崔燮提起一口气,依着这些日子演习的礼仪走到案前行礼,起身后侍立在案前,翻到《曹风·纺且灰常鬃砸盘铀卸痢?br/>
“谏#渥悠哔狻J缛司樱湟且毁狻F湟且毁猓娜缃豳狻!?br/>
他的声音还带着几分少年人的清朗,咬字清楚、声调标准,简直是念出了大明中原官话甲等的水平。
太子中气微弱,声音不那么有力,但念得也是同样清晰准确,一字不差。诗中有几个字的古间与现下的发音不同——如第三句的“结”不读作众人习惯的上声“劫”音,而是作【叶讫力反】。他念时也没有丝毫迟滞,可见这《诗》也知念了多少遍。
崔燮连念了十遍全诗,垂目看了看讲纲,便从注疏讲起,先为太子讲解“薄?br/>
词遣脊饶瘢蚱渌怯铀檬薄俺由舷拢捍酉律希骄缫灰病薄J艘喳鸠起兴,赞誉君子内外如一,行为世范,仪表衣饰遵循礼制,足以为四方表率。
成化帝特指他为太子讲这首诗,就是希望太子能理解自己的苦心,成为内外如一,心有常度的君子。即便来日成了上位者,亦不会因身份变化改了恭谦谨慎之德。
这首诗崔燮光在邱祭酒面前就讲了不知多少遍,自己回到家又对着镜子纠正仪态、神情、发音,能准备的都准备尽了。
如今站在文华殿给太子讲书,这么多讲官、内侍盯着他一个,他心里其实还是有些紧张的。只是演技练得好,表情、神态都刻意调整到了演讲状态,讲纲又背得太熟,听的人只觉得他讲解挥洒自如,一字不易,没人注意到他微微绷紧的腰背和双腿。
太子对着书认真听完了这一段,朝他点了点头,说道:“君子诚如斯。崔监生所讲,孤大体明白了,却有一处不解。”
崔燮躬身道:“请殿下垂问。”
“你方才讲到,‘君子有常度有其心一’,则当以何为度?”
太子对这首诗没什么可问,和他说话,不过是借此表达一下自己明白了天子的意思,有做“淑人君子”的怀抱而已。
崔燮应声答道:“总以仁恕为度。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文》云‘恕者,仁也’;《礼记》云:上下相亲谓之仁。君子其心仁笃恕直,亲厚父子兄弟,故‘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
他下意识看了太子一眼,才发觉太子也正看着他,神色有些怅惘。
他连忙低下头,静等着太子继续发问。
52书库推荐浏览: 五色龙章
快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