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小玲叫上姑父,随王元到了省城,把榨米线的机器买了回来。
这个机器比大众食堂的榨米线机先进,大众食堂的机器榨出来的米线只有一种规格,中粗米线,而赵小玲他们买的这台,可以榨三种,粗的,细的,中粗的。要什么样的米线,调换一个出口就可以了。
卖家是一个头脑灵活的胖子,四十多岁,他亲自派车把机器送了回来,教唐春组装,教他怎么用,怎么保养维护和维修。
赵小玲道:“姑父,我对机器这种东西一窍不通,这么大一个家伙买回去,如果不会用,就是一堆废铁,所以你可要好好学,以后这个机器就交给你负责了。”
唐春也觉得自己责任重大,他学得很认真,不厌其烦的问,还用一个小本记着,那态度比一个小学生都认真,跟着操作了几次,姑父已经很熟练了。
机器买回来,就放在姑姑家里面的一个屋子里。
旁边那间,堆着买回来的米,姑姑和姑父就住在楼上的一间阁楼里。三个孩子继续在赵小玲这边住。
现在赵小玲他们有了自己的榨米线机器,方便多了,特别是赶集日,不需要一趟又一趟的往大众食堂跑。
赵小玲他们榨的米线有细中粗三种,所以人们很好奇,都喜欢买他家的米线。
那些开米线店的,当然也依照顾客的喜好来,都到他们家批发,还有那些在菜市场零售的到赵小玲批发,可以说,县城大多数卖米线的,都到赵小玲家拿米线,所以赵小玲他们的收入来源无形中多了起来。
那天中午,因为是冷街天,米线店里没有客人,赵玉兰一个人坐在店里,看见赵树芬在店门口外探头探脑,便走出去问她。
“树芬,几个月前你爹你妈来找你,听说你和张卫民结婚了?”
赵树芬点点头,“是啊!我们只是扯了结婚证,没有办酒席,张卫民是一个孤儿,没有父母,所以我们就一切从简了。” 111.借钱
赵玉兰宽厚的道:“办不办酒席不重要,重要的是把以后的日子过好了。”
赵树芬之前还在心里鄙视过赵玉兰性格软弱被公公婆婆和小姑欺负成那样,所以她和张卫民好上以后,心里还沾沾自喜,觉得她至少不会像赵玉兰那样受公公婆婆的气。
可是现在一对比她才发现,原来赵玉兰比她幸运多了。
赵玉兰的公公婆婆虽然厉害,但是他们又不陪她过一辈子,不好处,分开就是了,但是赵玉兰的丈夫对她好,而且人也老实本分,憨厚中透着一股灵气。这样的人,才是搭伙过日子最好的搭档。
而张卫民却是看似精明中透着傻气,或者说是愚蠢,靠坑蒙拐骗和赌博来过日子,不是蠢是什么。
赵树芬心里直叹息,人和人之间的命运差别咋就是这么大呢?她怎么就没有赵玉兰这样的好命,遇到一个对自己好又实在的男人。
赵树芬想着,眼圈红了。
“树芬,怎么啦?是不是遇到不高兴的事情了?”
“姑,你能不能借我点钱?”赵树芬故意避着赵小玲不在店里的时候来,就是为了借钱。
“怎么啦?有什么难事吗?”
赵树芬明白,赵小玲应该知道张卫民所有的事情,所以她也没有必要再在赵玉兰面前装模作样了。
“姑,我怀孕了,但是家里没有吃的,我已经一天都没有吃的东西了。”
赵玉兰惊讶的道:“怎么会这样?张卫民每个月怎么说也有十块钱的工资,还有粮票,应该不会过到饿肚子的地步吧?”
赵树芬低着头绞着衣角,“张卫民早在两个月前就被厂里开除了,现在没有工作,我也没有工作,我们没有生活来源。”
赵玉兰摇摇头,她听小玲说张卫民是一个不务正业的人,坑蒙拐骗,赌博,跟着这样的男人就是跳进了火坑。
赵玉兰道:“你等一下。”
她进了店里拿了五块钱,十斤粮票,还拿了一些米线。
“树芬,这些钱和粮票,你去买一点米回去做吃,就不用还了,你怀孕了不能干什么,但是张卫民身强力壮的,让他赶快想办法赚钱,别的不说,去上山砍一些柴来卖了也多少能够换点钱回来啊。”
52书库推荐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