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小玲擦干眼泪道:“我去地里割麦子去了,你在家里好好养身体,如果公安的人来了,你让人去地里叫我回来。”
“好,我让人叫你回来,我一个人也应付不过来。”
赵小玲带着水和一个饼子,戴上草帽,拿着镰刀,去了地里。
地都是自己家开垦的,山上多是乱石,又缺水,地很瘦,长的庄稼收成不好,在动乱期间,其它地方都把土地归为集体,赵家沟却没有,仍然各种各的土地。因为赵家沟没有地主,这些地也不是什么好地,只要愿意,谁都可以开垦出一块。
八十年代初,其它地方重新实行土地承包责任,热热闹闹的分田地,赵家沟却很平静,人们在这片贫瘠之地重复着日复一日的生活。
开始的时候,早上天凉,赵小玲干得很欢,渐渐的,太阳出来了,天越来越热,赵小玲站在地里割麦子,就像在蒸笼里被火烤一样。
赵小玲心里粗粗估算了一下,这一季的小麦收下来,折成钱,不过是七八十块钱,为了这八十块钱,她和奶奶可是对这些小麦精心侍弄了五个多月的时间了,这个人工成本太高了,辛辛苦苦种半年的地,收成只能算是混个半饱。
赵小玲算下来的结果,就是在这里种地不划算。
把这次的小麦收割以后,就再不种地了,谋生的路有千万条,在这里种地是最下下策的。在这里种地,只能注定是一辈子穷困潦倒。
赵小玲决定离开这里,到外面发展的想法更加坚定。
中午的时候,赵小玲喝光了水,也吃完了带来的饼子,决定回家去,等下午天凉一点再来割,她不想因为这一点小麦把自己弄得中暑。
赵小玲回家的路上,几个孩子迎面飞跑过来,远远的大声嚷着:“小玲姐,你家里来人了,是外面来的人,有四五个呢。”
一定是报案的人带人回来了。
赵小玲快跑上前,“是我奶奶叫你们来的吗?”
“对对,是你奶奶让人来叫的我们。”
赵小玲听了带着孩子们往村里跑,很快就把孩子们远远甩到了后面。
还没到家,赵小玲就见家门口围着许多人。
见赵小玲回来,人们主动给她让出了一条道。
院子里,几个穿白色制服的人在围着赵奶奶说着什么。
赵奶奶看见赵小玲就迎上来道:“小玲,你终于回来了?” 19.警察
有一位三十出头的警察上下打量着赵小玲道:“你就是赵小玲?”
“是的,警察叔叔!”赵小玲礼貌的回答。
“我姓王,叫王元,是这个投毒案的负责人。”他认真的介绍着。
赵小玲心里诧异,这个年代,这些警察多牛呀!到下面村里办事,对人都是吆三喝四的,对她这个山村里的小女孩这样客气郑重的自我介绍,一定是的什么特别的原因。
想起陈一凡临走之前的话,赵小玲直觉这个人一定是陈一凡打过招呼的人。
赵小玲恭敬礼貌的道:“王叔叔,这件事情就拜托你啦!希望能够尽快找到投毒的人,将他绳之以法,我和奶奶才能够安心。”
“你放心,坏人跑不了,我们会给你们一个满意的交代。”
“谢谢!”
另外一个警察拿着一个本子过来。
“赵小玲,到屋里去,我们需要对你做一个询问笔录。”
“好,你问吧!我一定知无不言。”赵小玲还搬了一个凳子给他,让他坐着好做笔录。
警察询问了一番,让赵小玲看了询问笔录,签了字,他又去找其它人询问。
赵小玲去厨房烧水给警察们倒水喝。
他们询问了村长和一些村民,最后把赵玉祥和刘桂花,还有他们的女儿赵小平和两个儿子都叫过来到屋里去询问。
前后忙了两个多小时,最后,警察把刘桂花扣上了手铐要带走。
赵玉祥带着两个儿子和女儿拦在门口道:“警察同志,你们是不是弄错了?我媳妇不可能下毒的,你们为什么要抓她?是不是赵小玲说她投毒?或者是我阿妈说的,她们说的不可信,你们不能因为她们这样说就相信她们,冤枉好人。”
52书库推荐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