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个个是皇帝 作者:元月月半 【完结】(290)

阅读记录

    “母亲猜到祖父为何封他?”二郎问。
    史瑶看向大郎和三郎,“我不知道,你兄弟知道。”
    “为何?”二郎忙问,“李广利比舅公还厉害吗?”    三郎笑道:“正是不如舅公厉害, 祖父才封他为将军。”
    “是这样吗?”二郎问。
    史瑶:“你们的祖父啊, 防着你们舅公呢。”
    “舅公,舅公没干什么啊。”二郎仔细想想,“不结党,不营私,也没干过党同伐异之事, 对祖父很是恭敬,祖父有何不满?孩儿以前有个像舅公这样的将军,不准孩儿碰木头,孩儿都愿意。”
    大郎白了他一眼, 嘲讽道:“那是你, 不是祖父。”
    “大郎别说这么直接。”史瑶笑道, “二郎, 你祖父相信你舅公对他忠心不二,也别忘了你祖父也是人,还是一个皇帝。帝王讲究文武制衡, 不会也不可能放任一家独大。
    “现在的情况是卫家独大。你祖父不为自己着想,为了你父亲登基后,不受外戚的掣肘,你祖父也会再扶持一家和卫家抗衡。这就是制衡之术。三郎, 我没说错吧?”
    三郎笑了,“母亲英明。”
    “那你俩刚才听到李广利, 为何脸色都变了?”二郎问道。
    大郎:“三郎清楚, 让三郎说。”
    “李广利第一次出征, 攻伐大宛,祖父给他几千骑兵和郡国那些膏粱子弟组成的兵,有好几万人,他带领这些人走一两年,连大宛国的城池都没看到又原路返回。”三郎道,“等他回到敦煌,几万人还剩不足十分之一。你说能让这种人领兵吗?”
    史瑶好奇道:“你祖父没罚他?”
    “没让他入关。”三郎道,“后来祖父又给他六万兵,三万匹马,牛十万头,其他东西全部备齐,命李广利去征讨大宛,到了大宛城下,李广利又是威胁又是诱哄,才弄到大宛的马。”
    二郎睁大眼,不敢相信,“我的天呢。这么多人马,让我去也能把大宛的马弄来。”
    “别说你了,将军换成狗,大宛也能打下来。”大郎轻蔑地说道。
    三郎好笑,“别说这么难听。”
    “我说错了?”大郎反问。
    二郎:“所以你俩很怕祖父派李广利出征?”
    “也不全是因为李广利是个废物。”三郎道,“大宛离我们这里远,想要那边的马无需亲自动他们,把大宛周围的小国打下来,逼臣民去大宛,大宛百姓自然会逼大宛的王把马交出来。”
    史瑶:“我觉得没必要去大宛找马。匈奴人的马就不错,后来元朝蒙古铁骑打到洋人的地方,也间接证明北边蒙古草原上的马很好。”
    “母亲,祖父不全是因为我们这里没有良马征伐大宛。”三郎道,“祖父找听说大宛的马流出的汗像血一样,才想要那种马。
    “孩儿在看这段历史时听身边人说,北方也有这种马,汗血宝马并不是大宛独有。祖父认为大宛独有,是因为张骞出使西域时,在大宛见过那种马。”
    大郎好奇道:“哪里还有?”
    “我说了你也不知道,母亲一定知道。”大郎道,“红毛子那里。”
    史瑶:“俄人?”
    “是呀。”三郎道,“孩儿以前听一个俄国传教士说起过,后来没了,是因为作战用的马多数会被阉割,久而久之就消失了。”
    史瑶:“这事我可以告诉你父亲,你父亲没法和你祖父说啊。去年你们和我说育苗种稻,一年两熟,你父亲都没想好该如何告诉你祖父。”
    “我去找祖父。”大郎道,“我就和祖父说,过几年我领兵去大宛。”
    二郎猛然睁大眼,指着大郎,“你?!”
    “我不行?”大郎反问道,“这里的军中多是十三四岁的人,我今年九岁,再过四五年也能参军。”
    三郎曾说过将军坐镇后方,史瑶不担心大郎领兵出征会受伤,担心大郎到了西北酷寒之地,吃不饱睡不好,病了还不敢让“庸医”诊治,“我们再想想别的法子。”

52书库推荐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