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牛皮固定好、绷紧之后,便到了最关键的环节。
定鼓音。
民间有句俗语是“响鼓不要勤槌打”,一面鼓的声音好坏,关键就在于蒙皮的时候,是否有找准鼓音。
“定鼓音我用的是一个老法子。”叶老瞟了陆子安一眼:“把箱子打开。”
陆子安依言上前,把旁边的木箱子打开。
但是却不是什么宝贝,而是两个非常光滑的圆石,看那体积,应该有数十公斤重。
见叶老伸手,陆子安连忙道:“我来搬吧。”
叶老年纪毕竟大了,可别闪着了腰。
叶老倒也不和他争,任他把两石头都搬到了鼓面上。
圆石落到鼓面,却并没有凹下去太多,得扶着才没有掉下来。
“看好了。”叶老把圆石往下压了些,让它更加贴紧鼓面,双手却开始慢慢地把两个石头转动起来。
奇怪的是,他每转一会,就会敲敲鼓面,侧耳倾听着。
原本就已经很柔软的牛皮,在经过圆石来回的辗压过后,变得更加柔软又富有弹性。
叶老转了好一会,再敲的时候,眉目舒展:“你听。”
此时的牛皮已经变得有绵劲,又松透,轻轻敲击,音质更加圆润,回声也更加宽广。
“成了,搬吧。”等陆子安把圆石搬下来之后,叶老才慢条斯理地说了一声:“这一招,叫双龙滚珠,我师父教我的。”
外边很多人制鼓,都只会使死办法,用力地拉抻,但再怎么拉抻到底还是有限的,哪有这办法来得妥当。
有些甚至就那么蒙上去,鼓声再怎么做,也没他的动听。
陆子安目光在圆石上顿了顿,笑着点点头:“这法子倒挺有意思的,等会另一面我来试试。”
“嗯。”叶老本就打着栽培他的主意,自然不会拒绝:“竹箾子呢?”
“在这呢。”陆子安端过一边的竹撮箕,满满当当的,全都是削制好的竹箾子。
叶老看了他一眼,伸手拈起一颗,放在眼底下仔细看了看。 一寸长的竹箾子,很细,但很硬,有着竹子独有的纹理,却比打磨光滑的木纹更加细腻,在阳光下泛着微黄的色泽。
连着抽查了十几根,根根如此,粗细均匀,难得的是硬度够,叶老满意地点了点头。
陆子安唇角始终带着淡淡的笑意,这竹箾子看似简单,其实做起来也不容易。
它不仅每颗都不能有竹皮,更不能有竹节,厚薄要一致,不能头粗尾细。
削制好后,还需要拿茶油翻炒硬化,时间、火候都颇为严苛。
不能是嫩竹,那太软,定不住。
也不能太老了,得挑着三四年生的竹子,削干净表皮,每根竹子只能削几十根。
而陆子安端着的这簸箕,略微估算,少说也有六百来根。
“我钉一根,剩下的你来。”叶老拿了几根竹箾子,伸手拿过旁边的锤子。
“成。”陆子安把簸箕放下,也顺手拿了个铁锤。
想将牛皮完全固定住,需要三道齐整的竹箾子。
叶老大略地比划了一下,眼疾手快,锤下了第一颗。
“交给你了。”他到底是年纪大了,外边太热,有些受不住,忍不住端了茶,坐到藤椅上,一边摇着扇子一边瞅着他做。
这么大的鼓,他每年只做一面。
去年还请了三个工,帮着整整做了半个月,没想到今年这么快就快做好了。
想到这,叶老忍不住眯着眼睛盯着陆子安瞧。
哎,不知道谁家的后生,怎么就这么厉害,他师父可真是有福气!
陆子安钉竹箾子,也是非常干净利落的。
他甚至不需要借助任何辅助工具,一锤一根,难得的是力道把握得恰到好处,每根竹箾子都是钉到刚刚好露出一个头的样子。
他左手抓一把竹箾子,右手拿着锤子。
52书库推荐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