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总工按了按眉心,看看时间,从发现问题到现在,他们已经讨论了四个小时了。
“行了。”他声音低沉,带着一分沙哑。
抬起眼时,众人看着他,仿佛瞬间便老了十岁。
“停止沉放。”林总工目光沉痛,做出了这个令他非常痛苦,却不得不做的决定:“传命令下去,将沉管撤回坞内!”
“总工……”有人惊疑不定地看向苏总工和陆子安。
真的没有别的办法了吗?
苏总工摆了摆手,打断了他们的询问:“去吧。”
消息传到北亰,举国关注。
在交通运输部的协调指导下,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中山大学河口海岸研究所均在第一时间派出资深专家紧急支援……
国内25位常年研究珠江口泥沙、潮汐和气象方面的顶级专家,成立了技术攻关“国家队”。
专家组先后召开36次专题会,开展了9大类300余项风险排查,在施工现场周边120平方公里海域布设6组固定监察基站、24组监测仪器。
先后完成200组地质取样普查、30多次密度检测,分析研究泥沙产生的原因。
制定应对措施,探索建立预警、预测机制的可能性。
所有人都精神紧绷,愁眉不展。
陆子安也很着急,但确实是无能为力。
海洋泥沙回淤是世界性工程难题,早在设计阶段,工程师们就有考虑到珠江口海底泥沙回淤,制定过施工解决方案。
之前,他们一直依照这个方案,有惊无险地完成了前十四节沉管的安装。
可是随着隧道的延伸,海底水文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
“E15”沉管以东的基槽处于铜鼓浅滩南部滩尾,受河口冲淡水和浅滩下泄泥沙的直接影响,铜鼓浅滩尾部淤积南移,沉管施工处于有利于泥沙落淤的水动力泥沙环境中。
特别在冬、春季,受潮流、东向风浪等作用,铜鼓浅滩泥沙再次启动扩散,直接影响“E15”沉管以东基槽区域,因而基槽淤积越发严重。
专家们根据现场大量实测资料,并结合动力地貌、卫星遥感反演、数学模型试验等相关研究进行了无数次的激烈讨论和缜密的研究。
在此期间,陆子安唯一能提供的,就是对他们提出的内容做出精细的模型推演。
令人惊奇的是,随着一个个可能的因素被排除,最终他们从这模型里,还真发现了一些问题。
附近的海域,有不少采砂船。
这些周边的采砂活动,看似平常,但实际上对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沉管基槽回淤影响较大。
基槽出现异常回淤的主要泥沙来源是内伶仃岛附近采砂作业所致,采砂形成的高含沙浑水以直接输移和再搬运方式进入基槽。
情况探明,项目部立即向上级进行了详细的汇报。
依据攻关组大量详实、严谨的研究结果,官方第二天便公布了最新申明:即日起,沉管作业区上游十几公里范围内的7个采砂点停止采砂。
这一年的春节,所有人都留在了珠海。
没有硬性规定过,但却没有一个人离开。
所有人都在为节后E15沉管的再次对接做着详尽的准备。
所有采砂活动停止后,海水也逐渐变得清澈,海底的流沙回淤量慢慢进入了可控范围……
时隔三月,他们没有再拖延下去,初六这天早上,潜水员传回最新数据,确定基槽泥沙已经清理完毕后,浮吊船拖着E15,再次缓缓驶出船坞。
海面的风吹来有些刺骨,但所有人心中都一片温热。
最麻烦的问题已经得到了妥善解决,而且如今海底的影像也更加清晰,这次一定没问题!
沉管走到中途,已经遥遥看到了施工队的船只,没等所有人松口气,施工组紧急传回了最新消息:“不好了,海底突然出现了大量的淤泥,根据我们预估,覆盖物总方量大约为2000立方米!”
52书库推荐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