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槐紧闭嘴唇不理会他,只望着那些哭闹的人群暗自思索,又转头跟青木商议,连赵耘也过来了,众人急切间也想不出好法子。
这事其实很简单,那些人就是要现银,而不在乎张家是否为死去亲眷解决后顾之忧。他们当然不敢说嫌弃钱少,只揪住分不清尸体的事不松口。
周夫子看着那些素日纯朴的庄稼人,因为银钱露出这副嘴脸,暗叹了口气,为死去的雇工感到痛心。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芸芸众生谁能逃得脱其诱惑?只是,这些人如此自私,连亲人也要算计,不由人不齿冷。
张家的下人和亲戚,以及清南村看热闹的人,都纷纷出面,或指责,或劝慰,或嘲笑那些人,陈述利害,说他们这样不顾子孙,不仅让死去的人寒心,还会被十里八乡的人戳脊梁骨。
喧哗吵闹半天,一大半的人家都表示不在乎此事,愿听张家安排。但他们也没即刻去下葬,说是等等看再说。因为这些尸体毕竟都乱了,若是有人能想出法子来,分清谁是谁,也省得他们抬一不明身份的人回去埋了。
可是,若能分清的话,早就分清了,还等到现在?
张槐沉思良久,跟张大栓和板栗商量后,甩出一个决定:不愿把尸体埋进祖坟的人家,张家出地埋这些人。
万婆子等人都惊呆了,不明白张家为何如此固执,宁可揽麻烦,也不愿意用银子解决问题。
不等他们转过弯来,小喜匆匆跑了过来,对槐子等人嘀咕了一番话。
槐子听后冷哼了一声,把板栗往肩头上一架,板栗扬手冲人群大声喊道:“别吵了,我有话说。”
待人群静下来,他大声喊道:“因我娘梦见各位死去的叔伯们,托她照看爹娘和媳妇儿女,所以张家才不嫌麻烦,安排他们的家人进张家来做工,送他们的娃儿去读书。你――”他一指万婆子――“你儿子专门托我娘照顾他媳妇和娃儿,说他拿回家的银子都叫你送给他哥哥们了,是不是?你这样偏心,如今还要算计孤儿寡母的银子,就不怕天打雷劈吗?”
话音刚落,就听橡园废墟方向一声沉闷的雷声响起,仿若地底塌陷一般,震得地面也跟着抖了抖。山下霎时间一片死寂,万婆子则满脸恐惧,尖叫一声,眼一翻就晕了过去。
板栗嚷道:“瞧,老天爷也瞧不过眼哩。许是死去的叔伯们发怒了也不一定。”
众人都大吃一惊,轰然议论开来,有些胆小之人吓得面无人色。连周夫子也狐疑不已,看着山上拧眉思索,他当然不会跟这些人一样,以为真是老天爷发怒了。
那些吵闹的人都惊疑不定,加上被人用异样的目光打量,一时间不知如何是好,就想罢休,又不知如何下台。
******感谢亲们投出宝贵的粉红票******
第五百五十九章 治家
这时候,板栗又高叫道:“大伙听好了——”待人群又静下来,他才高声喊道——“虽然这些人贪心,故意闹事,但张家也不是不讲理的人家,觉得大伙儿说得在理。这些叔伯原是因为橡园失火才烧死的,既然辨认不清,张家就在橡园划出一块地,将他们葬在一处,建个墓园。往后家人来拜祭的时候,只需在墓园门口念他们的名字,就不会拜错了。我张家也会为他们供奉香火,以警后世子孙,牢记此次大难。”
说到这里,小娃儿眼神冷了下来。
最终,这六十五个人都埋进了橡园废墟,圈起来的墓园有五亩地大小,就在张宅旧址附近。几年后,等这片山林再次郁郁葱葱,从山下看上去,这片墓园倒像林中的一个村庄,守护着这片山林,并无yīn森萧瑟的感觉。
那些闹事的人算计落空,也不好再闹,安静了几个月,等张家私塾开学、死难雇工直属家人也被安排到张家各处做工后,又眼红起那工钱来。于是,以各种形式上门打秋风的就多了,比如那万婆子就常来守寡的儿媳妇家,以各种理由搜刮钱财。
这些雇工家事张家是没有理由cha手的,也只能任她去了。然这事却被葫芦和板栗给摆平了。
张家私塾开学后,张郑两家的娃儿便不去村私塾读书,只在自家私塾读书,跟雇工的娃儿同进同出、同吃同学。这些小娃儿在板栗和葫芦的调教和影响下,逐渐学会了应对上门打秋风的亲戚。
也因此,板栗和葫芦得了一批忠心的属下。这就是意料之外的收获了。
且说那些雇工下葬后,周夫子和赵耘来到郑家,问张槐那天山上的闷雷是怎么一回事。
槐子微笑道:“是jú花让人去山上,将那大冲天pào埋了一捆在山dòng里。等板栗一喊话,那边就点燃了pào仗,那声音听起来可不吓人。”
赵耘听了大笑起来。周夫子也笑道:“原来如此。为师糊涂,想了一晚上也没弄明白是何缘故。”
处置完死难雇工的事后,张家依旧忙碌不已。不说张大栓、槐子和板栗整日在外忙碌,就是何氏和小葱也没闲着。
忽然偌大一个家没了,就算手中有钱,从衣食到住行,那些杂七杂八的东西添置起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场大火过后。张家最直接的损失就是没地方住了。他们又不想去集上住,嫌不方便照管家业,只能暂居郑家,依旧住在被郑家买去的老宅。
再有就是山野斋关门了。因为几百盆盆景被大火烧得gāngān净净,没有一两年工夫。甭想培育出新的盆景来。光这一项,张家就损失近两万银子。
倒是做荷叶jī的作坊,换个地方买了家伙,立刻就开张了;腊味作坊在山下,没有受到波及;竹园的jī也都没有损失;粮仓也不在山上,未受到波及,因此也不用为来年人畜食用的粮食cao心。
因槐子觉得,把粮食往山上搬太麻烦,因此就在竹园山下划了一块地。建了粮仓和住宅,让刘小四娶亲后住在那,又迁了几户佃户在附近,一起守护粮仓。也正因为如此,平日在山上照顾盆景的刘小四才能幸免于难。
腊月十五,天气晴朗。jú花身子好转,终于起chuáng,来到院子里晒太阳,一边听小葱跟她汇报家事。
小葱道:“咱们外面的衣裳全都jiāo给集上制衣坊做。每人先做冬衣三套,chūn天衣裳三套。内里的衣裳、夹衣和鞋袜就让家里人自己做。”
jú花靠在铺了椅垫的小木椅上,摩挲着手中的手炉,点点头道:“先这样。这不过是应急,往后再想要啥样的,再一点点添置就是了。省得急忙中做出来不合用。倒是里衣、鞋袜和小袄子这些,要用心些做。眼下过年也忙,你让小喜把那沾好的鞋底子,发给佃户或雇工的媳妇们帮着纳,回来咱们只要上鞋帮就成了,能省好些事。”
小葱点头,立即吩咐了小喜,转头又跟jú花说腌菜的事,“我跟大舅母说了,就让作坊帮着做,也省工夫。大舅母叫我不要cao心这些,她帮我们把各样腌菜都留了。奶奶刚才带人去地里砍雪里蕻、拔白萝卜,这两样咱们自己弄。”
jú花丢给闺女一个赞赏的眼光,道:“就是这样。这些东西都不值钱,但一个家少了这些,那日子就不顺手了。这些东西好些都是当作料、配菜用的。咱们一大家子人,一直要吃到明年四五月,留少了可不成。”
这时,刘云岚安排完家务也过来坐下,妞妞递过针线簸箩,她拿起一只上了一半鞋帮的小鞋子继续扯线,一边对jú花笑道:“这么早就教小葱管家了?”
jú花看着闺女有些感慨:家逢大难,她和板栗仿佛一夜间长大似的,做事有板有眼。她便趁机教导她。倒不是自己想偷懒,而是觉得这是他们成长的好时机,多学些对他们将来有好处。
刘云岚又对小葱笑道:“各样酱菜我都安排人今儿搬回来,先放在后院厢房。鲜辣椒在地窖里藏着,是现成的。等你奶奶把雪里蕻砍回来,白萝卜拔回来,你就安排人弄这两样就成了。”
如今庄稼人都用糙木灰储藏辣椒过冬,张家和郑家更是年年大量储藏青辣椒和红辣椒,既是为了卖,也是为了方便自家吃。张家藏的辣椒被火烧个jīng光,只好吃郑家的。
这些事都琐碎而繁杂,小葱初次经历这些,便用个记事簿一样样记录了,逐一安排后勾掉。
又有媳妇和下人来回事,跟她说过年要采买的东西,又或者想起家里要添置的东西,她一一核对后,没有重复,就吩咐按清单置办。
这主要是因为家里要添置的东西太多,只得想起一部分就拟出清单,先派人置办,有遗漏的,等想出来再添上。
jú花看着她认真的神qíng,便又道:“这些事往常你都知道的,不过不大上心罢了。如今学着管,也不是很难。凡事都按照往年的比划着来,不晓得的就问我跟你大舅母,或者问奶奶和外婆。要是你自个能想出更好的法子,就不按老规矩办也成的。”
小葱点头,把小板凳往娘跟前移了移,道:“往常咱们家穷,日子也简单,自然事qíng就少,如今事可多多了哩。”
jú花听了,直起身子,郑重对她道:“正是要跟你说这个哩,总也没想起来。”
小葱忙凝神仔细听娘说,连刘云岚也好奇地停了针线,听jú花说啥。
jú花道:“就算有钱了,也不要把日子弄复杂,吃穿用度只要合适就够了。比如,有钱了,喜欢啥样布料做衣裳,喜欢啥样的首饰,不妨就买了来;想吃啥东西也不妨就做了吃,不能抠门到连吃也舍不得。可是,若因为有钱了,就摆阔、讲排场,那个就不必了。”
小葱有些困惑地问道:“娘,就算咱们自个不讲究那些,外人瞧着也要说的,如今来往的人家好些都是富贵人家哩,待人接物也不好失了体面。”
jú花听了,正色道:“体面是靠自己挣来的,不是求来的。比如,若是你家业不够大,摆那豪奢的谱只会让人说你是bào发户,人家从心底里瞧不起你;反之,若是你家大业大,家中人才辈出,便是布衣素食,人反而称赞你有cao守。”
见小葱听得认真,索xing又细说道:“娘说的意思是:行事规矩咱们按自己喜欢就好了,不用学人家。要是吃饭还弄一堆人站在身边伺候,让人布菜,穿衣裳也要人帮忙,洗脸也让人帮着洗,方便还要让人帮着擦屁股,哼,那离败家也不远了。这一条要写进家规,谁也不得违反!不然,长手脚是gān嘛用的?再说,娘看不出来这些规矩于提高修养有何益处。若有人认为这是享受,娘则以为,你呆在我面前,我反倒吃不慡快哩!”
刘云岚脆笑道:“这话可说到我心坎上了。”
52书库推荐浏览: 乡村原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