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略一思考之后,逐一地回答。
皇帝侧身倾听着,沉默不语,考生一个接一个地上前作答,从开始的紧张变得侃侃而谈,令这位自然而然散发出摄人压迫感的皇帝眼底流露出淡淡的笑意。
虽然这些人回答的答案并不是他真正想要的,不过比起三年前的那批只懂得拍马屁的庸才,今年的考生明显进步许多。
只有赵言钰一人还没有作答。
皇帝看向赵言钰。
赵言钰拱手行礼,声音清润如白玉,“回皇上,以学生之见,而今天下,当以安抚百姓,与民休息,薄赋轻徭,兴修水利,鼓励百姓开荒耕作最为要紧,去岁跟前年,各地遭遇大灾,边疆小国屡有侵犯之意,却不曾真正发兵,然,这两年来,朝廷税赋加重,征兵打战,yù一举夺下东胡各国。国内虽表面平静,实则人心惶惶……许多良田都已经荒芜,百姓无心耕种……”
“依你的意思,难道是任由东胡小国犯境,而我们却什么都不做?”一旁的武官讥笑地讽刺问道,心想这赵言钰也不过如此,即使是皇甫先生的学生,也未必真的是有什么大才的,说的这什么治国策略,全是狗屁不通,减轻税收,国库怎么充实,国库不充实,又怎么攻打东胡?
皇帝微微眯眼看着赵言钰,深沉睿智的双眼闪过一抹异样的神色,他轻轻抬手,示意旁边的大臣不要开口打断赵言钰的话,“继续!”
“打仗,除了要有qiáng兵壮马,实际打的是银财,国库充实,则能打造qiáng兵利器,简单而言,谁的银子多,谁才能取得最后胜利,如今大部分百姓不事生产,自然jiāo不起赋税,要充实国库,必然赋税加重,长久下去,只会bī民为寇,内寇乱,外敌难抵,又何来乐泰民安?民不聊生,如何谈得上国qiáng民壮?……先qiáng内政,再御外敌,民,最为重要……”赵言钰望着龙椅上那位皇帝,他知道这位皇帝不是只听好话的君王,如今大周朝有不少地方正在旱灾,不少百姓已经有了怨声,相信皇帝是知道的。
“……以我朝兵力,东胡突厥如今还不足为惧,无须倾尽举国之力攻打,不如韬光养晦,待国家真正qiáng盛,国库充足,再一举攻下东胡。”如今并不是东胡和突厥在挑起战争,而是朝廷某些好战的派别一直主张攻打东胡,将东胡和突厥打到无法反击,才能一劳永逸。
皇帝明白赵言钰的意思,嘴角泛起一丝笑意,“那么,对内又该如何执法?”
“明正典刑,劈除严刑峻法。”赵言钰对答如流。
“那么又该如何用人?”皇帝再问。
赵言钰回道,“既非乱世,自应才德兼备之人方可大用。”
皇帝看了赵言钰一眼,这么多的考生里面,只有赵言钰的建议和他心中所想的最是贴近,只是赵言钰始终不曾在朝为官,不懂治国并非三言两语那般容易,慕容家掌握兵权,且一直主战,战争多了,国库自然空虚,国库空虚了,百姓自然受苦,不让百姓受苦,那要怎么办?
赵言钰今日的这番对答,可说是得罪不少人,也让不少原本对他嗤之以鼻的老臣刮目相待。
皇帝没有点评他们的回答,只是勉励了几句,便喊了退朝。
叶太傅还没出宫,就被皇帝传到御书房了。
“叶太傅,你觉得赵言钰如何?”皇帝低头看着奏折,沉声问着。
“是大才!”叶太傅思虑片刻,才低声回道,叶太傅原就不赞成在大周朝未真正qiáng盛的时候去攻打东胡等小国。
那些小国虽比不上大周,但真要完全攻打下来,也不容易。
皇帝抬起头,充满智慧的眼睛流露出赞赏之意,“是经国济世的大才,假以时日,他若能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不妥协不委曲求全……那就是国家栋梁之才了。”
叶太傅心中震撼,隐约似乎摸着这位皇帝的心思。
皇上……是要替未来的新帝选辅国良臣吧!
“你过来看看,这是三甲的名单。”皇帝对叶太傅招了招手,将手里拟好的圣旨拿给他看。
叶太傅来不及想明白心中疑虑,接过圣旨,上面的第一甲的人名果然在自己意料之中。
“皇上英明。”他笑了起来,轻声说道。
次日清晨,銮仪卫设卤簿法驾于太和殿前,乐部和声署设中和韶乐于太和殿檐下两旁,设丹陛大乐于太和门内两旁,各位王爷皇子按辈分在丹陛上,文武各官在丹墀内,皆身穿朝服,按品级排位,诸贡士穿公服,按名次排立在文武各官东西班次之后。
礼部鸿胪寺官在太和内东旁设了huáng案,叶太傅捧huáng榜置于huáng案之上,而后,奏请皇帝出宫到金銮殿上座,百官行三跪九叩之礼。
皇帝坐在龙椅上,有一股不怒而威的气势,底下的众皇子们表面平静,却很想知道究竟谁才是新科状元。
昨日殿试之后,许多人都在猜测,赵言钰那一番话必然得罪许多人,皇帝可能会为了向某些人表明态度,而要放弃赵言钰这样的人才。
鸿胪寺官已经开始宣读圣旨,“永历十二年,策试天下贡士,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第一名,锦州人氏,赵言钰……”
赵言钰这位新科状元出班就御道左跪。
这就是皇帝的意思,也是皇帝表明的态度。
自从孝宗皇帝继位以来,并非不想按照自己的意愿治国,只不过根基不深,且又要安抚那些手握兵权的世家。
如今,是时候了。
第94章那位年轻的小大夫(上)
赵言钰在意料之外又是意料之中成为了新科状元,并授翰林院修撰。
消息很快传到齐莞耳里,同时还有皇帝那日在叶太傅面前关于对赵言钰的评价,经国济世的大才……这是多高的评价?相信这句话传到许多人耳里,会有很多种意思。
不过这两天齐莞的注意力并不在新科状元上面,自从几天前她和老太爷谈完话之后,齐老太爷在次日便将齐正匡找了去,父子二人不知谈了什么,齐莞只知道当日齐正匡就去了宁家。
大概,和宁朝云的亲事已经到此为止,不会再提起了吧。
齐莞的心qíng难得轻松下来,将太后无意间提起她的话抛在脑后,继续和殷姑姑出去行医。
这次她们没去富贵村,而是出了京都的城门,在附近旁边的小村行走。
“眼见夏天去了一大半,这日头还这么猛烈,姑娘,要不咱们待天气凉些了再出来吧?”殷姑姑抬起手拭去额头的细汗,劝着好像不觉炎热的齐莞。
“你是南方人,所以不太习惯京都这边的夏天。”齐莞笑着说,伸手挠了挠脸颊。
殷姑姑急忙阻止她,“姑娘,别挠。”
指尖触碰的是一层与肌肤不同的触感,齐莞这才想起自己易容了,露齿笑了起来,“走吧,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好像有个村庄。”
殷姑姑摇了摇头,跟着齐莞一起进了那个村庄。
这小村虽然不大,但看起来似乎挺富庶的,而且还有不少庄子,应该都是哪些大家族在这里的产业。
“姑娘,你看山下那些庄子都不小,我们还是别在这里逗留太久。”殷姑姑低声说。
“嗯。”齐莞看到路边的石碑才知道这是什么村庄,齐家好像也有庄子在这边,只是她从来没来过。
两人正商量着不如离开,巷子里突然有个书生装扮年轻男子跑了出去,一见到殷姑姑举着白幡和铃铛,立刻大声叫了起来,“大夫,大夫,快看看我儿子……”
齐莞和殷姑姑对视一眼,二话不说跟着那男子去了家里。
那书生的家就在巷子里面,是一个小院子,还没进屋,已经听到小孩的尖亮哭声。
屋里有两个妇人,其中一个比较年轻,抱着大约有一岁大的孩子在哄着,旁边是一个比较年老的,想来应该是书生的母亲。
“母亲,娘子,我把大夫找来了。”书生大声地叫着,客气地将齐莞迎进屋里。
两个女人闻言一喜,只是那年老的一见到齐莞,脸色便沉了下来,皱眉斥道,“怎么是个铃医,不是让你进城里去请坐馆大夫吗?”
“母亲,孩子哭成这样,先让大夫看看孩子吧。”那媳妇温声劝着老人。
齐莞有些尴尬,没想到还没看病就被嫌弃了。
“是啊,母亲,这一去一回不知要费去多少时间,先让这位……这位大夫看看吧。”书生看了看殷姑姑,以为殷姑姑才是大夫。
妇人心疼地看了看还在啼哭不已的孙子,只好点了点头,“也不知是不是真的大夫。”
52书库推荐浏览: 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