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琼玉抬头看她一眼:“佩姿你在家中的时候,难道不这么吃么?”
于佩姿噎了一下既不能说是又不能说不是,张嘴恨恨的咬了一大口饭团。
石琼玉低头喝汤。
于佩姿家的确也吃得起,但是继母会不会这样待她就不好说了。
石琼玉也不想揭人创疤,可是于佩姿自己实在也太不识趣。
虽然碍于朱慕贤的面子,石家总不能开口赶客人走。但是上上下下,真没有一个待见她的。
等朱慕贤去了书院读书,于佩姿也没什么理由再留在石家了,石琼玉想,最后这十天半个月,她就忍了吧。
又林吃得很香,至于在座其他几个人之间的暗cháo涌动,那和她有什么关系?
于佩姿生得是俏丽,但是脾气之坏是有目共睹。但是男女之qíng这回事儿嘛,又不是做买卖。非得拣好的买,要公平jiāo易,要讲理。朱慕贤就好这一口儿的,和旁人没关系。好在他也没qiáng迫别人非得和他一样欣赏于佩姿。他知道于佩姿的xing子不大讨人喜欢。所以总是因为她而为难,为了她向别人道歉。
在他眼里,于佩姿非常可怜,生母早亡,继母不疼惜,她所有的缺点都是自来有因的,都是足可怜爱的。
瞧,当事人自己千qíng万愿的事,要别人多什么嘴呢?
石琼玉送了周榭一打杏花笺,送了又琳一盒刚才吃的豆腐皮饭团,连做法都抄了一份儿给她。
回去的马车上,周榭翻看着杏花笺,忽然问:“那位杨公子看起来比朱公子年岁大,怎么以前没进学读书吗?”
她没听到又林回答,抬头看见她正摩挲着那个装饭团的盒子出神,不由得笑了:“你啊,就记得吃。”
又林嘿嘿一笑。
杨重光这个年纪还没进学是奇怪,但是又不关她们的事。
他寄人篱下,肯定有很多事qíng不能顺心遂意,但这是石家的家事。
周榭又小声抱怨:“于姑娘这人,实在让人喜欢不起来……”
又林把饭盒放下:“她大概要回京了吧?”
“是吗?没听说啊?”
这是显而易见的事。于佩姿不是石家的正经亲戚,她是朱慕贤的表妹。朱慕贤进书院读书,她也不好再留在石家。
于佩姿应该是心中恐慌吧?她平时的个xing未必会是这样,处处带刺。但是眼下她和朱慕贤分离在即,朱慕贤这一读书,说不定会读个三年五载,两人都见不着面。三年五载中的变数太多了,京城到于江又路途遥远,书信来往也不方便。于佩姿的心里又怎么会不惶恐?
她没有别人可以倚靠,她全心全意信赖着的只有朱慕贤一个人。
她怕,他要是把她忘了怎么办?他要是变心了怎么办?他……要是前程远大,从此再也见不着面,更怕他会娶妻生子,弃她于不顾。
这时代的女子,终极的幸福,就是找一个良人托付终身。
不但于佩姿,连同她自己,周榭,石琼玉……所有人都不例外。
又林捧着饭盒去了李老太太屋里,正好四奶奶也在。对于晚辈的孝心,李老太太当然来者不拒。
“哟,你到人家家去探病,居然还连吃带拿的,当心惹人家笑话。”四奶奶吩咐人把饭团拿去热,拉着她的手问:“外面冷不冷?中午石姑娘招待你们吃什么了?”
又林笑着一一答了,又问李老太太和四奶奶中午吃了什么,合不合胃口。等饭团热好了端上来,李老太太奶奶尝了一个,笑着点头说:“果然味道不错,京城的人就是比咱们吃得富贵。这个……是用jī汤煨过吧?”
又林挑起大拇指:“奶奶您真厉害,一下子就尝出来了。”
“这有什么。”李老太太接过布巾擦了擦手,端起茶来喝了一口:“大煮gān丝不也是用jī汤煨么?和这个作法其实差不多。还都见了什么人?”
“没见着石伯母和石伯父,听说石伯父到清淮的庄子上小住,石伯母今日有事,所以都没有见着。”
四奶奶摸着又林细软的头发,轻声说:“你回去换衣裳歇一会儿吧。”
又林应了一声,又转头看李老太太。李老太太笑着摆手:“去吧去吧,中午煮了汤圆,还给你留着呢,让小英去厨房给你盛。”
芋头豆沙汤圆入口甜糯,热腾腾的,可惜不敢多吃,怕积了食。小英盯着她吃了几口,就把碗接了过来:“姑娘今天做客玩得可玩心吧?回来得这么晚。”
“家里没什么事吧。”
“没什么事——啊,临州好象来人送了信来。”
“姑姑送信来了?说了什么事没有?”
小英摇头:“这个可不知道。今天上午看见周家嫂子进来,说临州打发人送了东西,还捎了信来。”
刚才四奶奶在李老太太屋里,可能就是为了这件事。
姑姑回去也有半年多了,不知道冯家现在是个什么qíng况。年过刚完,年礼也送过了,照理这会儿不应该再送信儿来。肯定是有什么事。
又林既替姑姑担心,也担忧冬梅的处境。
四奶奶和李老太太虽然都不大识字,但好在捎信儿来的人说的很明白。
那位新姨娘有孕了。
第四十二章chūn暖
捎来的信又林的姑姑也没放心让别人代写,就是她口述,表姐冬梅写下来的。上头的字尽量写得工整,而且并没有错字和污迹。
足见写信的人十分用心。
这信四奶奶给又林看了,又林还给李老太太和四奶奶读了一遍。信上都是大白话,倒没什么难懂的。说到家之后一切都好,请娘和哥嫂放心。吴姨娘已经进了门,大面上倒也规矩。冯焕松和他大哥因为琐事吵了一架,冯家长房和二房的关系现在并不太好。信上没说吴姨娘有孕的事,不过来送信的是又林姑姑当年陪嫁过去的人,是可靠的心腹。
又林读完这信,倒是放下一桩心事。
看来冬梅表姐日子过得不错。在李家的时候,她识字还没这么多,更不要说提笔写信了。而且那时候她和姑姑之间的母女关系也实在谈不上亲近。可是过去了这么半年,冬梅能识得、书写不少字,而且还替姑姑写这样私密的家信,可见她的处境,还有和姑姑之间的母女关系,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另一方面,姑姑也有进步啊。以前捎信来,总是抱怨诉苦居多,现在居然会说一切都好——离乡远游的人,总是会对家乡的亲人报喜不报忧,恐年迈高堂忧虑伤身。这个道理,又林姑姑活到今日,终于明白了。
虽然懂事的晚了些,可总比老天真到底要qiáng。
冯姑父不是最信赖他大哥的吗?怎么会因琐事闹翻呢?
姑姑信上没细说,想必传话的人一定详细说给李老太太和四奶奶听了。这其中无非是婆媳相忌,妯娌不合,斗心眼儿,使绊子,挑拨、欺瞒……活脱一出jīng彩的宅斗戏。
姑姑终于学聪明了。懂得争斗了。
以前那个任xing的直脾气的姑姑是再也找不回来了。
又林出了一会儿神,真说不上来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可是每个人都必须长大——必须学会保护自己。
又林抬起手,对着窗子看。指fèng间有光亮透过。
她将来也会嫁人。一样要面对公婆姑嫂妯娌那些人,李老太太、四奶奶、七婶婶,还有姑姑她们走过的路。也是她将要走的路。她们做过的事,也一样是她要做的事qíng。
七婶婶预备了一个看起来就好生养的丫鬟。想让她生下个儿子来。四奶奶对可能挤进自己家门的陆秀云毫不留qíng,姑姑对那个吴姨娘又要拉拢又要打压……
又林不知道自己将来是不是会象她们一样,残酷的铲除异己。
又林不觉得她们这样做是错的,为了自己的家庭,为了孩子,为了活下去,怎么做都不为错。可是心里知道是一回事。自己到时候是不是做得出来,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第二天下了一场雪,因为于江并不常下雪,所以小孩子兴奋得要命,周榭说他家的几个兄弟一夜都没踏实睡,几次起来看雪还下不下,生怕雪只下一点儿就停了。又林一天都听着隔壁吵吵嚷嚷,男孩子们一点儿都不怕冷似的,在雪地里又叫又跳,雪球到处乱飞。好几个越过院墙砸到了又林家的院子里。
又林也捏了一个雪球,放在窗台上。
周榭比她文雅多了,是用一只薄胎描金盘子盛了洁净的雪,也是摆在窗台上看。
周家几个半大小子玩雪玩得大半衣裳都湿了。乐极生悲,被周大奶奶拎着耳朵教训,一人灌下了一大碗浓浓的姜汤,周家的姜汤又林是领教过的,姜象是不要钱一样的放,一口汤下去,眼泪立马呛出来。李家的姜汤好歹放些糖,周家的一点儿不放。又林总觉得,与其说那姜汤是为了驱寒,不如说是周家大奶奶在变着法儿给儿子们点教训。
52书库推荐浏览: 卫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