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之友_马桶上的小孩【完结+番外】(393)

阅读记录

  只是兆好像跟着贺逻鹘去了太原,如今守城的人中,也有他一个了吧。

  这样艰苦的境地下,或许兆也会死在太原。

  尤朝其实能理解,只是太原肯定会寄信出来向朝廷求助,难道就这样残忍的置之不理?太原会理解圣人的选择么?

  皇帝不好gān,就是在协调如此有限的资源时,总会有一部分人算满意,一部分人将皇帝骂的狗血淋头。这活谁gān谁知道苦。

  南边几大重城还在长江沿线置办水军,朝廷为了了解南方的水军实力,几次出兵攻打试探。

  成都靠近吐蕃,吐蕃又开始不老实也就罢了,南蛮也不好压,都要出兵维护。

  陇右道附近,伺犴的南突厥开始逐渐势弱,贺逻鹘为东突厥改制,这两年发展的蒸蒸日上也开始不甘心起来。

  长安的荒灾刚刚过去最艰难的坎,朝廷出大量银钱用于疏通渭水,不断运量进入关中地区。

  在殷胥看来,治国既不是烹小鲜,也不是犹栽树,而是在照料一个病qíng反复的病人。

  它身上必定有延绵上千年的几大陈年旧疾,只要其中一个爆发一下都要改朝换代,幸而这些痼疾潜伏很久,他身为圣人不断压制还能让它不会发病。

  几大痼疾以外,还有每天变着花样的小病小灾,有的毫无痕迹等到发现时已经酿成大病,有的来势汹汹本身无害却能引得旧疾发作。他要随时看病qíng下药,用药太猛会伤及根本,用药太轻则并发症连连。

  然后再来些无法避免的衰老病,只要是活着就没法避免,他要不停的锻炼,让它老的别太快。

  单治病也不行,久了要虚,还要休养生息来备战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的新病。

  等着病起来了再治也不够,他还要积极预防,提前做好准备来对付种种状况。

  对待复发的同一种病症,总用一味药也不行,药效越用越差,他还要不断的研发出新药来,更要承担新药的风险。

  而后就在不停的忙着这一切的同时,还要努力想着能不能治身上的这几大痼疾,不肯放弃,苦思冥想的对付千年遗留下来的问题;还要不停的自检自查,为了发现随时可能爆发的隐疾,不让它成为未来的沉疴痼疾。

  他不想被动,但大部分时候都要被动,转的如同陀螺一般,每天一睁眼都要迎接今天出现的小病和昨日留下的病根。没有人能说这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天下称赞的盛世也不过是一个短暂的、幸运的、还没有病症bào露出来的时期罢了。

  或许各个时代的皇帝,由于境况的不同,各个时代的帝王对于治国有种种不同的看法,但殷胥前世今生都生于忧患,连想要死于安乐的幸运都没有,自然有这样的看法。

  他下诏书,命雁门关支援太原,不断攻打骚扰叛军大军,幽州即刻向南攻打莫州,刘原阳整合水军,主军尽快攻下叛军最南端的徐州,另一支队伍则前往宋州,占据河道暂禁大邺向郑军的通商。

  崔季明知道这一切,应该会明白如何做。

  而如今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了太原。

  如此紧张的qíng况下,太原能守住么?

  身在太原城内的兆,也在考虑这件事qíng。

  入军营一年多,他提拔为校尉,后来成了康迦卫的亲信之一。而康迦卫并不是个守城之将,他xing格冲动多次想要打开城门与叛军对冲,都让太原大将晋国公拦住了。晋国公也是和勋国公贺拔庆元一个年代的人物,只是他比较低调,一直守在北都太原不外出,不cha手朝政,兼任太原刺史。

  晋国公是太原王氏出身,王氏在长安的分支被圣人所杀,康迦卫以为他会怨恨圣人。然而他毕竟和主要参与行归于周的长安王氏并非同一房出身,再加上太原是他的本家,攻来的是一群兵匪,守住本家、守住这座千年城池就是义不容辞。

  更何况晋国公也有过些愧疚,王氏在叛军之中也有过不小势力,只是被其他藩镇吞并罢了,如今南方还有些王氏旁支正在与大邺敌对。勋国公为国捐躯,晋国公的族亲却为患四方,这简直就是让他国公的名号沾满泥灰。

  康迦卫看出晋国公守城的决心和经验,决意暂将兵权jiāo予晋国公,而晋国公也在太原内部和贺逻鹘手下挑出几位适合参与守城的将领,其中就有兆。

  兆以为晋国公未必认识他,然而他却忘了晋国公每年正月宫宴也几乎都会进宫,与他算是远远打过几个照面。

  晋国公在一次众将领的会面后拦住他:“永王殿下,显然你也知道叛军的兴起与你也有直接关系,如今河朔的混乱,也算有你的‘功劳’。别觉得你来当兵就能当还债了,你吃的这点苦和山东的苦难能比得了么?恶果已经一步步扩大,若是太原成被破,老夫会将这些事,算在你头上,你会成为城破后被我杀得第一人。”

  兆此时已经在军营中磨练了一年多,他嘴唇皴裂面上不少晒伤,哪里还像当年yīn郁却骄傲的皇子殿下。他勾唇笑了笑:“那不成。若是太原城被破,我要成为与叛军厮杀到最后的那一人。”

  而如今站在城墙之上,兆却觉得自己要一语成谶了。

  且不说对方的兵有多少是骑兵、有多少是老兵,就单单抓出二十万人的这个量,也足矣让兆体会一把什么叫“抽鞭断流”了。大邺不论是对内对外都很少有这种人数的战役,凉州大营兵力最qiáng的时候也不过是八万,大邺讲求jīng兵,当年六座大营加在一起也不过是四十万左右的兵力。

  而如今黑云压城城yù摧,轴轳千里,汾河的两岸满是驻营的帐篷,无数旌旗随风一起舞动,顿时让城墙上的士兵心生无力。

  朝廷的信只送到了最主要的几位将领手中,没有让中书舍人代写,那是兆曾熟悉的殷胥的笔迹。他太坦率,第一句写的就是,朝廷决意对叛军全境开战,太原很难得到大批支援,要做好死守城池的打算。而太原如果丢掉城池,叛军占据此城得以休养生息,或许几年时间大邺都夺不回来这座城。

  皇帝亲笔这样写道,太原就注定了孤立无援。

  然而却也被赋予了更重大的责任,北都太原,大邺北方仅次于长安、洛阳的第三大城市,从chūn秋年间经历一千一百多年的大城,绝不能成为叛军的王宫。

  晋国公王笃在军帐中,将圣人的信摊开放在桌子中央,面对着手下几位兵将,轻声道:“高祖统一大邺不过百年,如今却成如此模样。不论富贵功名、不言收复荣光,只盼着几年之后,年轻的诸位可在安定的大邺各地守护一方,偶尔会面小聚,可共饮一壶浊酒,都是大邺将士,而不是敌人。”

  “愿诸位一个不少,多年后相见,笑谈今日苦难。”

  第224章

  这样一年多,对于行归于周来说也是艰难的时期。

  在李治平死后的一个多月,行归于周在建康组建了新的朝廷,延续了当年三公议事的形式,改为五公。

  但这并不是像朝廷那样五人分权,而是五人议事,投筹表决事宜后,由二十人的阁殿大学士来撰写文书、提供意见,而后直接jiāo予新组建的六部。

  中书和门下的存在被他们舍弃掉,诏令的发出需五人共签意见,只要有三位及以上对于此政令表示可行,此政令就算是通过。

  这五人分别是:huáng璟、郑湛、裴敬羽、言玉、王师德。

  同时南地将朝廷立为周,改年号为天授。同样开科举与举荐制度并行,除却三日一小朝五日一大朝外,五公几乎都会待在建康之中。

  一年前,与大量召徭役工匠,修建南周的新宫殿相对比的,南周朝廷的威慑力却并不qiáng。各地早已分裂自拥,单这五公的家族就有各自的‘封地’,除却这五人以外的其他家族仍然自立节度使,拒绝向南周朝廷缴纳赋税,也拒绝接受朝廷政令。

  言玉早早拉拢各小世家,占据最大的荆楚一带,对于这种境况只做壁上观。

  huáng璟不同于郑、裴、王是原来关中、关东氏族,他认为朝廷可以做出妥协来允许这些节度使自治,要他们纳少量的贡奉,朝廷也对他们有些保护协助,彼此合作。

  郑、裴、王三家,都是当初在山东河朔要自立节度使的人,这会儿组建了朝廷,也占到了上头的角度,对于节度使三个字敏感的不得了,非要把那些节度使打成叛军,三家兵马联手对占广州的南汉节度使、占闽南的闽福节度使、占桂州的静江节度使同时出手。

  其实五公各自的封地往南周朝廷纳得税也很少,说白了,不就是因为这三家节度使不入朝、不受管制还力量qiáng盛么?

  然而能在行归于周的眼皮子底下立足这么久,对方也不是等闲之辈,这三地节度使颇得地方民心,有些还和蛮族联手,死守地盘。郑裴王三家联手,不顾huáng璟的反对与言玉的冷眼旁观,誓要吞并。

  打这三条地头蛇,足足打了半年多没有打下来。

52书库推荐浏览: 马桶上的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