妾无良_古锦【完结】(31)

阅读记录

  不过她总觉得唐氏这般行赏太诡异,好像整个人要从那种口鼻朝天趾高气扬对人道:“你,去死!”要转变为在暗处默默地冷哼:“瞧,还不是得死……”让人有种被悄悄盯着的另种紧迫感。

  武梁于是更加积极备战,尽可能多的知已知彼。

  曾妈妈是府里老人,生在府里长在府里,几辈人为程家服侍,对程家真是知根知底儿。想着武梁进府的时候短,进府后又大多圈在洛音苑里出不去,只怕知道的事qíng真不多。见武梁问,便尽心尽力的把程府的历史细细讲来。

  而桐花,她较熟的主要就是程向腾的后宫,一个老婆,四个姨娘,开了脸的通房们,以及各位女人身边得脸的丫头婆子们,院里粗使的曾经同僚们……诸如此类,也很详细。

  …

  这是个什么地界儿武梁还没有搞清楚。年份时代陌生,地理位置不详。只不过房屋构架,家什摆设,人们穿着打扮,言谈行止……就是古装剧吧。

  这剧发生在据说叫大汤朝的京城安邺。

  程家祖籍清州,原不过是清寒人家。到了程向腾先祖爷爷那一辈儿,总算出了颗好苗子,就是他先祖爷爷。这娃从清州的小镇上跑出去混,可能是捞偏门,可能有什么际遇,反正腰包鼓了之后来了京城安邺,在安邺城郊买下了百亩良田,还在安邺城内买下了小小宅子,然后又接了爷娘老婆一家子过来,算是彻底在京城安了家。

  然后是他祖爷爷,脑子灵活,拿了家里本钱做了行商,生意通达三江,赚钱是把好手,倒把家底折腾得越发厚实起来。在京城这地界儿,敢称富的,那就是真的富了。而这位新富是个有眼光的,温饱后不是思yínyù,而是打算起子孙的未来了。他坚持不让儿子跟着他行商赚钱,反把儿子都撵去读书习武去了。

  到底是农不农商不商,没根基没名堂的小姓人家,在京城这地头,并不是有钱就好使,总之当时是连个有名望的先生都请不上门的。

  倒是他有一儿子,就是程向腾他爷爷,有了大出息。

  这娃小小年纪就善结jiāo,竟认识了好几位达官贵人(曾妈妈说是得贵人赏识,想来都差不离一个意思)。然后经常到达官贵人家蹭书读,蹭武练,竟长成了一个文武全才不可多得的有为青年。

  然后某年外敌蒙国入侵边关兵乱,此有为青年就报名入伍,一路砍杀,从小兵直做到了副将。再后来更是在京城被困时领兵回援,破敌围勤圣驾,年方三十,就一举封侯,铁帽世袭。

  这位第一代侯爷原有几个兄弟,破京围的时候冲锋在前死光了,只剩下他一个。再然后他做了近四十年的侯爷,经历了两朝,都领兵戍边,英勇御敌。然后他几个成年儿子又先后战死,只剩一个老来子,就程向腾他爹。

  就这样一代侯爷也不溺爱,扔在军营里摔打,做马卒,做斥侯……低阶的,危险的,百无禁忌的淬练。

  总之这位第一代侯爷就这样以几个兄弟的命,几个儿子的命,用自己的身先士卒勇敢拼杀,加上能耐智慧,铁腕治军,彪悍功绩……带出了一支勇猛铁血的程家军。

  然后是程向腾他爹,第二代侯爷。如果说一代侯爷是战功,那么二代侯爷就是守功。

  他爹死的时候,这位不过十五六岁,小小年纪袭了候爷爵。这在京城里也不算啥,有的是少年闲散王公。但做为个实职侯爷,并且领的是大军,要治军布防,护卫边疆,面对的还是大汤最qiáng劲的敌手蒙国,是挺能吓到些人的。

  当时的朝堂上就出现过不少反对的声音。但因为程家军中大部分是跟着程老侯爷一路拼杀上来的,恩义俱全什么的,反正大伙儿更听程家令。

  有程家军力挺这位小侯爷,圣上就不得不参详此qíng,怕别人上任一时也罩不住,边关有了漏dòng蒙国趁虚而入就不妙了,便让小侯爷立了令状,然后才让他承了父职。

  小侯爷领兵后硬是没丢他爹的老脸,保得边关安稳几十年,没让qiáng敌蒙国侵入一步。程家军依然威名赫赫。

  可是程家到底靠军事起家,于武斗上不弱,于朝堂上,显得就无力了。

  所以程向腾他爹晚年那会儿,就出过点儿事儿。

  京城里皇子夺嫡。

  太子母族本就势弱,皇后去世后又无人在皇帝耳边chuī风,于是这娃就苦bī了。被那亲妈得宠能chuī风,外祖势力又qiáng劲的兄弟虏王bī得几无活路。

  当然世家大族势力只是其一,重中之重还在军权。

  别处的驻军统将都或多或少和朝堂上有些扯不清的连带关系,眼看着京城局势一边倒的明朗,便差不多都站了队。

  但程侯爷做为领兵最多的一支军将,却拒不站队,拒不参与党争。并宣布程家军只听君令,只接君命。

  于是自然得罪了人。

  不知是皇帝晚年昏馈还是被把持了朝政,反正很多政令很瞎。不久后兵部就下了那么一道令,让镇北侯爷回京,同时让出军权给充州郡守腾万良。

  将在外,圣旨都要考虑考虑呢,何况兵部那莫名其妙的一道令。

  加上此时朝堂上正局势诡谲,形势敏感时候呢。程侯爷政治细胞再缺,也知道事有不对。

  他便以兵部手续不全为由拒不履行。

  还缺什么手续?缺圣旨啊。调侯爷回京,没圣旨谁鸟你。

  但此时皇帝已经病得爬不起chuáng了,朝政掌握在qiáng势一派手里,哪有圣旨。不过程侯爷不识抬举,自然有法整治他。

  于是兵部也以上不批复为由,拒不拨放粮糙。

  那时程侯爷治下驻军约四十万。四十万大军啊,要断粮!再铁血再纪律严明的军队,可以暂时不发饷,但能让人不吃饭吗?消息传出,军队差点哗变。

  可程侯爷朝堂机变可能不行,但治军行军那是有真本事的。

  当即宣布将程家家底全部捐作军需,连充州将府的存粮都搬空入库,和士兵同吃同住,所有现粮开始按计划小量发放,以求撑得更多时日。

  ——到底是程家军,主将如此,下面将士也多有效防。虽然这也就口号喊的响,捐出的东西实在杯水车薪,但军心稳了,哗变止了,大家都积极想办法去了。

  然后程侯爷把军队一番编排,多股机动势力冲入蒙国境内而去。并且去时不带军需,以战养兵。——变身匪徒扰边抢劫,蒙国骑兵最常gān的事儿,如今他们也gān回去了。大家对阵多年,那套路都熟得很。

  就这么着一边军中省着吃,一边外间或捐或抢偶有小补给,竟也挺过了些时候。

  再来说说定国公唐家。

  老程侯爷当年寒微时,没有自己的夫子,没有自己的武师,都是在几家大户人家蹭的。

  最常去的,就是定国公唐家。

  唐家的来头,说起来可了不得,那是开国元勋,军功发家,祖上和元帝一起拼杀,背过元帝出死人堆呢。加上本身又是世家大族,在京城勋贵圈,那也是有一席之地的。

  这样人家的子弟本就繁多,学堂武馆都是高规格设置,寻常外人是不能进的。人家培养人才,却能捎上一个程家的寒族青年,还让他上进成功了,可见眼光。

  于当时的说法,这程侯爷就算是人唐家门里的弟子,这是有再造之恩的。

  但因为当时程老侯爷也就是跟着人家混场,并没有认真拜进门,所以名义上和唐家并无gān系。

  就算此青年后来封了侯,但于人家唐国公府来说,也不至于要靠他个侯爷照应,所以人家并不许族人提起这段旧恩,只说两家同是军务出身惺惺相惜,从此jiāo往颇亲厚些罢了。

  但是到了程向腾他爹这时候,眼看军粮要断供,又不能老当劫匪。可是朝中无人,使不上力,便试探着给唐国公爷去了封信,询问形势,寻求破局。

  那时先帝病沉,两派之争已是白热化状态。

  不过明确站队的多是有利害关系的大族或想赌一把的寒门投机派。

  而也有相当一些真正的世家大族并不肯参与其中。因为不管将来谁上位,也一样要照抚他们,而万一站错了队,那就是灭族之祸,不划算。

  所以他们这些人家大多坚持中立,闭门谢客,静待事定再出头。

  唐国公府就是这中立派的一员。

  但唐国公爷接到程侯爷信函后,却当即振臂高呼:“ròu烂在釜,怎可及边线,引戎事,贱夷虏!”

  意思是说你们兄弟们争是争啊,但咱ròu烂在锅里可以,断不能祸及边防线,引起战事,便宜那外敌虏寇。

  但当时大家争得焦头烂额你死我活的,朝堂势力也一团乱麻,政务不通,谁跟你去管那什么民族大义啥的啥的啊。

  于是唐国公爷当机立断,照着程府行事,拿出唐府所有储备现银现粮,再动员自己的亲戚朋友,买粮捐粮,还在商家中游说调借,端的是八方游走。

52书库推荐浏览: 古锦 穿越重生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