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子的古代科举生活_曲流水【完结】(369)

阅读记录

  顾青云见状,知道自己问错人了,不由得有些意兴阑珊地敲敲桌面,笑道:“既然如此,你们出去吧,谁有想法再跟本官说。”

  等他们依次走出自己的办公房后,顾青云在屋内转了一圈,就打算去皇家藏书楼翻翻看是否有收获,那里的书隔段时间就会增多,有些还是从外国带回来的,之前他就受益匪浅。

  可惜一连翻了几天书都是无功而返,顾青云觉得西方可能已经有办法解决了,只是没写在书本上,这是没办法的事,要是他们研制出来,肯定也只限于内部jiāo流,不会出书刻印。

  于是,顾青云和工匠们只好自力更生,在绞尽脑汁,经过大量讨论后,觉得可以发明一个仪器放在pào管末端自动读取,安全xing肯定比以前增加,他们取名为火pào仰角仪。

  有了思路,接下来就是研发,即便进度非常慢,但顾青云等人还是充满了信心。

  在这样的日子里,很快,一个多月转瞬即逝,七月下旬,顾永良他们回京了。

  久未见面,留守京城的人自然很是高兴,尤其是知道顾季山和老陈氏病qíng没有加重,顾青云的心更是放松下来。

  对他而言,这是最好的消息了。

  这次,顾青云等人终于见到心心念之的大孙子壮壮,小家伙下个月才满周岁,似乎没有受到旅途的影响,小胳膊小腿还是白白胖胖的,力气还算大,起码爬得飞快,就是话还不怎么会说,只能勉qiáng叫出爹娘两个字,指望他能叫“爷爷”还得再等等。

  顾家的基因还是很qiáng大的,反正顾青云左看又看,觉得孙子像儿子居多,是个非常漂亮的小婴儿。

  这边简薇、连氏在和宁瑶说话,嘘寒问暖。另一边方仁霄抱着顾传恪笑得合不拢嘴,脸上的皱纹都生动起来,顾青云则在一旁眼巴巴地望着。

  “老师,给我抱一下嘛,您都抱了那么久了,万一累着了怎么办?壮壮还是很沉手的。”顾青云看着身穿开裆裤的顾传恪,摸摸他的小手,软软嫩嫩的,再听着他嘎嘎嘎的笑声,心里柔软得厉害。

  “老夫不累,还能再抱抱,这可是好不容易从你外婆手里抢过来的。”方仁霄瞪了他一眼,突然惊呼起来,“哎哟,壮壮,不要扯胡子,怎么和你爹小时候一模一样?”

  顾青云见状,连忙握住顾传恪的小手,小心地把方仁霄的胡子解救出来,笑道:“这下总该给我抱了吧?我可没胡子,嘿嘿,我这是有先见之明。”

  “不可,老夫再抱一会。”方仁霄还是不肯放手,抓住顾传恪的小手,又开始逗弄起来。

  “唉。”顾青云叹了口气,再次眼巴巴地望着。

  对面的顾永良和顾永辰面面相觑,都不想说话了。

  顾景在一旁掩嘴偷笑,惹得顾永辰直瞪眼。

  “大哥、二哥,是不是觉得失落?”顾景qiáng忍住笑,“以往你们每次回来都是太外公他们的宝贝疙瘩,现在地位一下子下降了,是挺不好受的,我能理解。”

  顾永良还好,顾永辰就郁闷了。

  记得以前每次回家时,长辈们都是围着他们团团转,嘘寒问暖,这次是他们第一次明显感受到被冷落了,他之前只被娘亲、太外婆拉着哭了一顿,等他们休息过,地位很快就下降了。

  “爹爹,我几年未曾回来,可想你们了。”顾永辰见他爹那模样,忍不住走过去,捏捏他的肩膀:“您都不想我,我不高兴了。”

  顾青云终于把视线从孙子身上抽回来,放松肩膀让他捏了一会儿才笑道:“我这是第一次见你侄子,他人小嘛。来,让我再仔细瞧瞧你。”

  顾青云说完就站起来,把顾永辰上下打量一遍后,很是惊讶:“你三年前出京,我记得你当时才到我肩膀,没想到现在都比爹爹高了。”

  “那是当然,我还比大哥高了两指。”顾永辰比了个手势,下巴微抬,顿觉神采飞扬,“我觉得我还能再长高一点。”十七岁的他身材健硕,和顾永良站在一起时,外人一看就知道是嫡亲的兄弟,即便顾永辰比他哥哥看起来壮一点点,依然不会有人错认他们的长幼关系。

  “是比我高。”顾永良站起来和顾永辰比了比,微笑道,“可以成亲了。”

  “大哥!”顾永辰叫了一声,瞄了一眼顾青云,咕哝道,“我才不想成亲呢。”这次回来就是为了他的亲事,当然,还有他的学业,否则他还可以在林溪村继续待下去。

  顾青云见他麦色的皮肤隐隐现出红色,知道他害羞了,只能gān咳一声,假装骂道:“这可由不得你,都这么大了,是该成亲了,再等几年,好人家的女儿都被人家挑走了。”

  顾永辰“哼”了一声,拉着顾青云坐下,在他肩膀上捶着,不想说话。

  顾青云微微一笑,和顾永良对视一眼,知道他这是默认了。

  顾永良既然已经回来,休息三天后,他就到翰林院报到,正式开始他的仕途生涯。

  顾青云久未见顾永辰,一时之间,父子俩亲热无比。相比顾青云天天给顾永辰出题做,简薇则带着他去参加各个宴会,无论是赏花宴还是谁的寿宴,她几乎是来者不拒,力求刷一波存在感,能早日给儿子找到合适的媳妇。

  顾青云虽然享受着天伦之乐,但绝大多数的jīng力还是放在火pào仰角仪的研发上。他们本来以为可以赶在大战爆发之前研制出来,没想到一次意外冲突,海战突然爆发。

  消息传到京城时,举城哗然。

  虽然大伙儿一直在小报上叫嚣着要给那些番人一点厉害瞧瞧,但这只是嘴pào,有些人从未想过真的有一天会打起来,毕竟夏朝承平已久。

  因为海上贸易的关系,京城的许多人都直接或间接参与进去,因此这次的战争即使离这里很远,依然牵动着大家的心。

  一时之间,有关于海战的话题火热无比,大家出门即谈论海战,没人去说八卦了。而只要有哪份小报能登出新的消息,都会受到人们的热烈追捧,一印再印,几乎是供不应求。

  顾青云是朝廷官员,有邸报和战报可以看,消息自然比大部分人灵通。

  第233章 纠结

  顾青云消息是比一般人灵通, 但如今还没有多少新的消息传出,只知道泉州和宁波的战舰已经出海, 先锋水师稍胜了一局, 击落一艘船,但最终的结尾如何还得靠水师用命。这又是在海上,没有无线电, 不能时刻有消息传回来。

  朝廷对于这一战早就有了准备,但战争爆发比大家意料的快,比预先估计的时间提前三个月以上,有些准备还不够完善,不过既然战争已经来临, 大家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内阁的安排下,给战场上的将士们提供各种便利, 努力想让战争胜利的天平往自己这边倾斜。

  六部中, 现在最忙的是兵部和户部,工部先期的工作已经完成,战船早就改造好,jiāo付给兵部, 如今的任务是要建造更大、更先进的战船。

  前朝早有名将指出,“海战不过是以大船胜小船, 以大铳胜小铳;以多船胜寡船, 以多铳胜寡铳”,本朝的将士深以为然,而这几年, 得益于海外商贸的发展,朝廷在造船方面一直有投入,特别是南京和山东的船坊,这是国内最大的。

  除此之外,东南部的沿海地带,从南到北的造船作坊数量极多,其中有官办的,也有私人的。

  针对造船,有些地区还产生了相配套的产业链,有卖木材、铁钉、绳索、桐漆等作坊。

  这些发达的造船产业同时也给他们工部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起码他们可以把某段材料外包给私人作坊。这里面的利益纠葛极为复杂,顾青云接手后,有上面左右侍郎的提醒,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会多管。

  他唯一牢牢抓住的是成品船的质量验收权力,质量不合格就不给予通过,不会让任何一艘质量不达标的船只驶出船坊,不会让其出现在战场上,这是关于自己身家xing命的问题,不能糊里糊涂,否则他宁愿辞官,也不愿意继续做下去。

  所幸在这一点上,只要头脑还清醒的人还是能理解和支持的。总而言之,上面的官员摆出这种态度,下面具体办事的人自然知道该如何去做。

  再者,如今可不是文贵武贱,一个不好,让兵部的人发现工部拿一些滥竽充数的战船给他们,那肯定会把事qíng捅出去,整个官场都得震一震,没有人站出来负责是不可能平息得了的。

  海战还在继续,京城里绝大多数的人日子还是照常过,所幸事先有准备,粮食的价格保持平稳,百姓的生活暂时没有受到大的影响。

  这天下午,顾青云终于把今天的公文处理完毕,等他站起来活动手脚时,发现已经过了散值时间,司务厅的吏员还在他办公房的茶水间候着。

52书库推荐浏览: 曲流水 种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