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南枝_吱吱【完结】(712)

阅读记录

  因为这件事,她之前还担心姜宪会驳了礼部给她办个庆封宴的提议,没想到姜宪不仅立刻就答应了,而且还办得颇为奢侈,让来的人都赞不绝口。

  可韩同心还是觉得心里不舒服。

  她感觉自己吃的是嗟来之食,是姜宪的施舍。

  这种感觉是很糟糕的!

  而在御书房议事的几个人心qíng也不比韩同心好到哪里去。

  姜宪的意思,是要在江南推行新的赋税。

  也就是说,人口超过百人的大户人家,加二成的赋税。

  朝廷大部分的田地在乡绅手里,而这些乡绅里又有很多家族中出了秀才、举人、进士的,这些有功名的人不用缴税,所以乡绅们或是不分家,或是把家中的田产记在这些有功名之人的名下,以逃避税赋。

  姜宪这么做,是拿他们这些当官开府的人开刀!

  谁愿意!?

  就是左以明,也缩着脑袋当鹌鹑,更不要说别人了。

  御书房里一片死寂。

  姜宪却像从前一样qiáng势地道:“既然大家都没有异议,那这件事就这样定下来了。我会派御史去各州府催缴,若有不服的,直接抄没家产,正好新皇登基,按理说要开恩科,不如就趁着这次机会选拔一批官吏,整顿吏治。”

  几个阁老吓得出了一身冷汗。

  若说姜宪鲁莽是蛮gān,她却连退路都想好了。若说她这主意好……到时候朝廷上下一致抵御,圣旨就成了一纸空文,朝廷的颜面尽失,威严尽损,所谓的郡主监国阁老顾命也就成了笑话,甚至有可能在青史上留下满满的恶名。

  姜宪是个女子,她不怕。

  可他们这些饱读诗书的士子怎么办?

  江南的父老乡亲会把他们给骂死的!

  不过,如果他们任由姜宪胡来,姜宪肯定坐不稳这监国的位置。到时候……

  汪几道不由心中一动,继续没有出声。

  和姜宪在一根绳子上的左以明此时却无法继续保持沉默了。

  他忙道:“郡主,治大国如烹小鲜。这件事我看还是要从长计议……”

  姜宪闻言打断了左以明的话,道:“这件事我已经想了很长时间了。不管有没有功名,都以人口增加赋税,那些大户人家肯定不愿意。可我也没有准备一口气就吃成个胖子。我早盘算好了,先从扬州等地的大户人家开始试行,等他们那边稳妥了,再慢慢推广到江南的其他地方执行……”

  她的话还没有说完,汪几道等人已是一身的冷汗。

  江南的泾阳书院就在扬州,而泾阳书院之所以能有今天,扬州富商赞助不少。若是这条政令从扬州开始实施,泾阳书院会翻天的!

  他们这些人一个也别想着安生!

  “郡主,”汪几道也沉不住气了被迫出头反对,“老臣觉得这件事不妥当。民以食为天。江南等地又是产粮之地,您这样加赋,只会激起民变。如今朝廷又有半年没有发军饷了……”

  言下之意会很危险。

  谁知道姜宪根本不在乎这些,听说了之后反而有些兴奋地道:“那朝廷就可以派人去剿匪!还可以省一部分军饷。”

  所谓的剿匪,就是纵容那些卫所去打劫。

  那会更糟糕。

  汪几道此时才深深地体会到了姜宪那种养在深闺里不知世事艰难的冷酷。

  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体恤民qíng,知道民间疾苦?

  而且这样的人越是有谋略,做出来的事就会越无qíng。

  汪几道看了李瑶一眼。

  ☆、第七百七十章 jiāo换

  自姜宪摄政以来,李瑶第一次和汪几道站在了一起。

  他上前两步道:“郡主,这样不成!士族之家多为群居,市井陋民反而不足三代即分家,若是按人头来加赋,只会让士族之家受损,大家大族只能被迫分家分居,未必能收多少赋税上来,反而会引起礼乐崩坏,让士族不满……”

  姜宪也打断了李瑶的话,道:“李大人所虑极是。不过只收一次税,暂解燃眉之急,应该没有李大人所说的这般严重吧?何况如今朝廷有难,人人有责。让那些扬州的大户人家多纳点银子,应该算不得什么!他们若是因此对朝廷不满,对皇上不满,那也太不把朝廷、不把皇上放在眼里了。四海之滨,莫非王土。他们都是读书人,应该很清楚才是。”话说到最后,她的语气已是很明显的不满了。

  李瑶还想要说什么,却被左以明暗中拉了拉衣袖,并抢在了李瑶之前笑道:“郡主说的也是!不过,税赋向来是大事,而且是足以动摇国本的大事。郡主也不必如此着急,不如先让我们几个商量个章程出来,再派人去扬州也不迟。这样冒冒然就下决定,总是容易出错。”

  姜宪不悦道:“可如今朝廷到处都要用钱,国库空虚,就连太后娘娘的册封大典,也办得十分简陋。几位大人也是为朝廷好,想先商量个章程也行,不过最好是这两三天就把事qíng敲定,免得工部总是来向我要银子,头都是疼的。”

  左以明忙点头应“是”。

  姜宪遂叫了梅城上前说话,两人就过年的事嘀嘀咕咕了半晌,李瑶等人就在旁边不言不语听了半晌,直到太皇太后差了人来问姜宪,是在乾清宫用午膳还是回慈宁宫用午膳?并说小皇帝不肯用膳,非要等着姜宪一起,姜宪就决定回慈宁宫陪小皇帝用膳,这件事才暂时打住,明天再议,李瑶等人才出了御书房。

  只是他们刚刚走出乾清宫,御书房那里听不到他们的说话声了,汪几道就yīn阳怪气地gān笑了一声,对左以明道:“左大人,听说你们左家已经有六代没有分家了!你在外为官,左家要做榜样,又颇有家资,想必不怕朝廷加赋。只是不知道左大人会和我们商量出个怎样的章程来?我倒是颇为期待的!”

  如今是汪几道和苏佩文一路,李瑶和左以明一路。李瑶当然不会拆左以明的台,闻言不由冷冷地道:“我倒忘了,汪大人是江西人。”

  言下之意,汪几道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这话要是传出去了,江南籍和江西籍的官员能打起来。

  “你……”汪几道气得说不出话来。

  实际上汪几道祖籍江南,只是汪几道参加科举之时,他父亲正好在江西为官,加之南北分卷,北卷比南卷好考,汪几道的父亲就做了些手脚,让汪几道在江西考的举人。

  这件事朝廷里的人都知道。

  和他有同样经历的人也很多。

  大家一般都不会去点对方的死xué。

  李瑶这话就说的有些过了。

  左以明忙打圆场,道:“我是真心要拖住郡主的。郡主虽然聪慧过人,可到底是个养在深闺的女子,不懂稼穑之事,若是由着她胡来,我等只有辞官归乡才能以谢乡邻了。李大人不要说负气话了,汪大人也听我几句劝。这件事我们若不好生生地坐下来商量出个章程,真的会出大事的。要知道,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

52书库推荐浏览: 吱吱 古代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