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儿见赵政盯着自己,便知他是想到了何处。
好在,她对燕丹早已没了当年那飘渺之意,任赵政如何使劲儿看,她都一样心怀坦dàng。
她面色如常,将心思只放在正事之上,问向赵政:
“可有一点我不明白。他使秦国饥荒,是想要令秦缓兵攻燕,可他令齐国饥荒又是为何?”
见梁儿反应无恙,赵政便暗自放了心,甚至还有些莫名的窃喜。
他若无其事的收回投在梁儿脸上的目光,淡声回道:
“其实攻灭韩国之时,我曾派人送信给齐王,让他与秦合兵攻伐赵魏。听闻秦王本是不顾众人劝阻,执意要与秦共同出兵的,可偏偏此时齐就突然闹了饥荒……”
“所以……让齐国饥荒的目的还是为了使秦缓兵?”
秦齐若真的联合攻赵魏,定能至少提前一年灭了这两个国家,赵魏一灭,按照地理位置和国土大小,一下个灭的便必是燕国……
赵政一嗤,不屑道:
“呵,他倒是费心,只不过缓这一时又有何用?”
梁儿垂眸,心中有些不安,算算时间,似乎也该到历史上“荆轲刺秦”的时候了……
没过几日,又有人气喘吁吁的入了昭阳殿。
“大王!南郡急报!”
赵政从成堆的文书中抬起头来,令内侍将那通报之人手中的竹简递了来。
梁儿接过竹简,双手将其摊开,置于赵政眼前。
“南郡bào乱?”
赵政神qíng凝重,梁儿亦是一惊。
饥荒之事还未为解决,现在竟又出现了bào乱……
“传寡人令!急召左右丞相和廷尉李斯前来昭阳殿议事!”
不多时,左丞相昌平君熊启,右丞相王绾,廷尉李斯就先后赶了来。
当梁儿将急报上的内容念出之时,三人皆是一凛。
这个南郡其实曾经是楚国的领土。
当年,赵政的曾祖父秦昭王命战神白起率军攻楚。
连续两年的征战,秦接连攻占了楚国邓城、鄢城、夷陵、竞陵、甚至包括楚国当时的国都郢城等八座城池。
这些地区被统一设置了南郡,成为秦国的一部分。
“你们可有什么看法?”
高高的王座之上,赵政微眯着凤眸望向三人。
思索片刻,李斯首先上前一步,躬身一礼,道:
“大王,南郡已被我大秦统治了整整五十年,当地的原楚人大多早已与秦人相互通婚、融为一体,近三十年来从未有过异动,就算是遇到天灾,也依然安份守己。可为何此番就突然bào乱了?若说是因饥荒,纵观全国,南郡的灾qíng最轻,又何致bào乱?”
赵政定定看着李斯,眸光如鹰。
显然,李斯所想与他不谋而合。
“李斯,你想说什么,但说无妨。”
“臣以为,南郡之乱必是有人挑唆。”
此言一出,赵政半垂了眼,唇角隐隐露出一抹玩味。
“噢?何人挑唆?”
“秦已灭韩、赵,依照次序会继续东出攻伐魏、燕、楚、齐。可如今秦国饥荒还未得到缓解,便又起了内乱,自是无法再进行攻灭六国之战。故而以上四国之中,哪国最迫切,此事便最可能是哪国所为。”
李斯目露幽光,字字如凿,下巴上一撮花白的山羊胡更加令他显得见识犀利、jīng明非常。
王绾眉头微聚,不禁问道:
“依李大人的意思,应是魏国所为?”
李斯敛眸,轻轻摇头。
“魏距离秦国最近,自也是最危险的,可魏若灭,燕坚持不过一年也必亡……”
梁儿心中一震。
怎么又是燕国?……
话至此处,赵政的眼神已是越发晶亮。
“为何你这般肯定挑唆南郡之人来自燕国?”
只见李斯站得笔直,正色庄容道:
“饥荒与南郡bào乱的急报相隔不过十天。据南郡太守李瑶方才的那卷文书所报,此次bào乱之所以在短短几天就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是因为那些bào民初成规模、上下有序,甚至还隐约可见类似于军中的编制,故而短短几天就已攻至郡治之所。若非李瑶出身武将,平时又并未懈怠练兵,恐怕南郡此时已经失守。”
他转眸看向昌平君。
“左丞相懂得用兵。李斯想要问一句,寻常,若要将毫无经验的数万百姓组织训练到如此程度,最快需要耗时多久?”
昌平君略做思考,郑重回道:
“至少也需要一个月。”
李斯微点了一下头,再次面向赵政。
“大王,此次bào乱,他们出师之名便是食不果腹、难以生计,可饥荒刚刚开始都还不足半月,他们又怎会仅在十几天内就迅速集结至如此?”
昌平君凝眉,张口接道:
“除非……他们知道何时会发生饥荒,提早做出准备。”
王绾亦恍然醒悟。
“也就是说,挑唆策划bào乱的人,和引发饥荒的是同一人。”
赵政薄唇勾起,笑得分外狡黠,幽冷的眸子令人望而生畏。
“呵呵呵,好一个燕太子,真是花样百出……竟妄想以南郡之乱耗我兵力……寡人倒要看他能拖住我秦国几时?”
赵政看向昌平君,唇口微动,淡声道:
“昌平君熊启。”
昌平君上前拱手。
“臣在。”
“南郡的bào民都是曾经的楚人,你身为我大秦左相,又是楚国公子——楚考烈王的亲生儿子,还是前楚王和现楚王的异母兄长,此事由你出面最好。尽量以和为主,劝他们归降,如若行不通,再行用兵也不迟。”
昌平君躬身颔首:
“臣领命。”
忽然赵政面色一滞,似是想起了什么,又说道:
“可让李信同去。李信本就是武将,南郡太守李瑶又是他父亲,此番或许可以有所臂助。”
昌平君应“诺”。
梁儿暗道:
一个李瑶加上一个昌平君,一刚一柔、一武一文。
他二人应对bào乱足矣,多派一个李信着实无用。
说是会有所臂助,恐怕主要还是借机给那父子二人有个相叙的机会。
听闻李瑶李信父子感qíng极深,却无奈李瑶常年驻守遥远的南郡,二人已是多年未见。
李家乃是咸阳名气颇大的世族,已连续十代不是重臣就是将军。
现如今家主李崇驻任陇西太守,封南郑公;其子李瑶驻任南郡太守,封狄道侯;年轻的孙辈里又出了李信这个为将之才。
赵政对他们必是需要多番留心,略施恩德的。
——
这天过后,未出一个月,南郡便已传回了bào乱已平的消息。
听闻昌平君不顾个人安慰,孤身深入bào民之中与他们jiāo涉了整整五个日夜,仅凭一己之力,未耗一兵一卒,便将南郡一事解决得妥妥贴贴。
52书库推荐浏览: amok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