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贵出列,“是的,皇上明君圣明,自从登基以来一直以仁治国。自是不想京城血流成河,不如赐刘家以毒酒,让其保存生前身后名。毕竟罪臣刘涛是三朝功臣。”
“臣附议,臣认为李大人说得极是。”
“臣附议。”
“臣等附议。”
非亲刘派纷纷下跪,求皇上给刘家赐毒酒。亲刘派站着倍感孤立,一些左右摇摆之人做出叛主之行为跟着跪了下去。
站着的大臣不多,有魏国公、余大人、孙英杰以及一些工部的大人。
看着眼下这跪下的一片,再看看站着的零星几人,宣帝深吸一口气。
宣帝还记得当年刘涛在瓦刺救他的那一幕,宣帝至今不信刘涛会反叛,但听了刘黄氏的言词后宣帝也认为刘涛必死不可。
“皇上,杨溥杨大人有奏折要奏请皇上。”胡濙在门外轻声轻语打破了殿内的静谧。
李世贵对门外这阴间的死鬼恨牙痒痒,若不是有着人突兀出现,刘涛一族必死无疑。
胡濙将杨溥的奏折递过去,掌印太监小碎步将奏折送给皇上。
杨溥奏折不过寥寥几字:皇上三思,给刘涛三天光阴又如何?
“皇上,先帝在位第一件事就是为过去冤假错案平反;皇上上位的第一件事就是留那些功臣后代一条后路。虽然刘涛不是开国之功臣,但其父是;刘涛十五岁追随太宗,并与太宗参与靖难之役,获得了太宗赐予的‘奉天靖难’,证明刘涛是大明的忠臣之一。就算死也要将他身上的秘密挖掘出来。
至少要弄清,刘家的家财从何而来?刘涛军械制造所所在何处?制造军械所能不能为皇上所用?火铳从哪儿进京,是否还有同伙?这些都需一一查清方可让刘涛死去。”胡濙说。
杨溥与胡濙均是太宗皇帝留给宣帝之人,两人均是宣帝信任之人,两人既然为刘涛求情,宣帝不得不思考,刘涛是否能死?刘涛活着的价值几何?
想到刘涛活着的作用,宣帝就想起刘涛为大明为他所做的一切,细细思考几分宣帝确定刘涛确实是功臣,刘涛这人好用。做事利索,有自己独见,做事擅于另辟蹊径。算是个心中有百姓的人。刘涛身边的妇人对大明也有一二功劳。
宣帝对胡濙说:“这事全程由你负责,张泽天与李世贵辅佐。”
“皇上臣甘愿成为监督人员之一。”吕大人跪出来说。
余大人跪下去,“皇上臣愿为督首。”
宣帝颔首应允了他们,“为其一个月,尽快查出军械制造所之所在。”
“臣等遵命。”
魏国公松一口气,刘族堪堪保住,接下来就看刘涛的势力了!
李世贵到魏国公跟前,“下官有一事不明,想请教国公爷。”“刘怀安在存放军械山洞被人赃并获,导致您让女儿成亲日被抛弃,让您女儿名声扫地再也嫁不出。您为何还要帮着刘涛?”
魏国公不理身边的小人,继续往外走。
李世贵跟上几步,“京城中人皆知刘怀安酒量惊人,谁也不能灌醉他。若是他不愿意,怎么会醉在山洞?”
魏国公心中有些松动,认为李世贵说的有几分对。
孙英杰在后面赞叹:论挑拨离间使用之纯熟,非李世贵莫属!
正文 三四一、皇帝三问
三四一、皇帝三问
要说宣帝对刘涛的想法,宣帝是不相信刘涛会谋反。但事实摆在眼前,宣帝不得不相信,刘涛具有谋反之意。
坐在皇位上的人最怕就是有人来分权,有人对皇位虎视眈眈。宣帝对刘家的态度是杀,不然也不会在皇宫里审刘黄氏。
现在宣帝想的是该灭族还是灭去刘涛这一支?
宣帝找来杨士奇。
“你认为该如何处置?”
圣心是拿来揣测的,身为皇上的臣子最是能揣测皇上问话的意图。宣帝话一下,杨士奇就知道宣帝问的是刘涛的事。
杨士奇躬身,“从山洞里的军械来看,这些军械足以威吓京城安危,但不足以攻进皇城。不说皇城禁卫军的厉害,单说皇城太监宫女都比那些想谋反的人多。但根据刘黄氏的证词,刘涛还有其他的军械来源。刘涛怕是要谋反。
臣思考了许久想不到刘涛谋反的理由,一皇上是明君,皇上做天子之堂是民心所向;二刘涛的势力还达不到谋反的地步,据臣以为刘家子弟中没人能胜任天子之位。刘家人一直安分守己,他们该不该死,全凭皇上定夺。”
杨士奇的话很偏颇刘涛,宣帝有些诧异,宣帝知道朝下跪着的都是一些老狐狸喜欢将一些事推诿,喜欢说些似而非的话。
“你在偏颇刘涛。”宣帝说。
杨士奇四十五度躬身,“非也,臣并非偏颇刘涛而是偏颇刘族中人罢了。皇上登基以来一直以仁治天下,如果用刘族中人坏了皇上的名声就不好。何不当众杀了刘涛一系,让其他八族流放边疆或是放去采矿。”
宣帝颔首,杨士奇的话很合宣帝心。杨士奇没有为刘涛求情也没有为刘家求情,算是公事公办,算是站在皇家的角度说话。
宣帝招来杨荣。
“这事你如何看?”
杨荣说:“臣曾经听说北边的牧民讲过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头人养了五百头羊,种了一片小麦。他对羊儿很是喜欢,每日不是去放牧就是清理羊圈。有一日一头羊脱离了羊群去吃头人不怎么重视的麦苗,第一次头人只是赶跑羊儿,好笑的对羊说,那些麦苗不能吃。第二次羊忍不住麦苗的诱惑又跑过去偷吃,善良的头人舍不得打羊只是去恐吓羊儿,将羊赶跑;那羊以为头人不会伤害它,再去偷吃,遂不知畜生终究是畜生,头人怎么会让它祸害了一片麦田。最终将羊给杀了。”
“你认为朕应该杀鸡儆猴,将刘家人一网打尽?”
杨荣躬身,“这是皇上的想法,臣不过是说了个故事罢了。”
这只是臣下给皇上的一个暗示罢了,一切都是皇上定夺,若是冤假错案是皇上的错,若是刘涛真的谋反,固守江山杀逆贼就是皇上的功劳。
太宗给宣帝留下三人,一人主张杀一半,一人主张全杀。宣帝决定听听杨溥说说。
杨溥听闻皇上召了另外两位杨大人说话,心里便知皇上为何找他。杨溥开始思考他该不该保刘涛,毕竟刘涛是他选定将来接手首辅位置的人。
刘涛谋反之事疑点重重,不可轻忽,在杨溥看来刘涛没有谋反的动机,一个从战场上下来的人,怎么会不明白战机的重要性?
一位位人证证明刘涛在谋反!若是假,谁在设局,这个局布置了多久?若是真,刘涛的动机是什么?真想登天?
杨溥认为自己这是关键一票。
宣帝问杨溥,“这事该如何处置?”
杨溥斟酌一二说:“臣在想问题时喜欢做个小游戏,常用纸写出事件或人的最大的恶意。这人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对他有什么好处?这件事的最大获益者是谁?是他一人想出来还是与多人合伙?怎么样才能保存自己损害敌人?”
52书库推荐浏览: 语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