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零年代好生活_寒小期【完结+番外】(403)

阅读记录

  赵红英私以为那就是瞎扯淡,田间地里的事儿有啥好拍的?没事儿干了倒是去拍拍城里的高楼大厦呢。不过,她转念一想,乡下地头的人进了城稀罕得不得了,反过来说,城里人下了乡估计也是这种感觉。当下,她也就懒得说了。

  而就在村头村尾忙成一片的时候,有户人家显得格外奇葩。

  不是别人,正是老袁家。

  这么多年下来的,整个村子几乎所有人或多或少都有了变化,有些变化大的甚至都想不来原先的样子了,唯独老袁家,几十年如一日的毫无变化。

  人家开始推翻旧房子盖新屋了,他们家仍旧是茅顶泥墙房;人家慢慢的注重起了孩子的学习,他们家却依旧毛孩子满地跑;人家自打开始承包土地后就彻底改了性子,唯有他们家照样是老子娘干活,底下一帮人全都歇着。

  也不是完全歇着,像袁家大舅小舅的媳妇儿、闺女们多少还是会帮着干活的,只男丁们翘着脚休息,别说下地干活了,还得袁母特地从地里回来烧饭做菜,生怕把家里的这帮子祖宗给饿死了。

  如此奇葩的人家,在他们村也是头一份了。不过,每个人都有他自个儿的活法,只要本人不在意,谁又管得着呢?

  等秋收接近尾声时,学校也面临着开学了。

  不过,在此之前,老宋家那头先办了酒,虽说日子有些赶得慌,可因为主动前来帮忙的人多,倒也不算太手忙脚乱。

  提前一天借桌椅板凳、碗筷勺子等等,也亏得老天爷给力,这些日子天气都极为不错,不单粮食都晒得透透的,连带请客吃饭都显得舒坦了很多。毕竟,艳阳天虽然热了点儿,可阴雨绵绵的天气也不适合摆酒呢。

  而春芳和春梅在摆酒的前一周就回了家,她俩也都是闲不住的,家里人不让下地,就帮着烧火做饭,顺便把家里家外都洒扫了一遍,还有工夫将棉被褥子等等,全部都翻出来,洗洗晒晒、缝缝补补,甚至抽空给家里每个人都做了件夏天的小褂子。

  及至到了摆酒这一天,扁头哥仨都穿上了新得的小褂子,高高兴兴的帮着家里人招呼客人,他们仨年岁不大不小,帮家里干活太早了点儿,可招呼起小客人来还是像模像样的。尤其是扁头,今年秋天就该上初二了,就是他的成绩很够呛,要不是乡里临时改了规矩,人人都可以上初中,他一准考不上。

  其实,扁头觉得考不上挺好的,看袁胖子当初就是念完了小学立马不念了,回到家里吃吃喝喝睡睡,小日子过得别提有多舒坦了,偏生等轮到了他,规矩说改就改,他都已经考到这地步了,居然还顺顺利利的升了学。

  真是有够糟心的!

  只要一想到即将到来的开学季,扁头连吃席的心情都没了,唯一叫他高兴的是,俩弟弟也一样,反正小学初中在他看来都差不多,上课听不懂,下课撒丫子玩,家庭作业完全不做,考试直接瞎几把乱填……

  人生啊,最重要的是玩玩玩!!

  而摆酒这日,老宋家所在的村子那叫一个热闹,用几个老人家的话来说,早些年赶场子也就这样了。村里那些有生意头脑的人,乘机摆出了摊子,卖卖凉茶,拿自家手编的草帽、竹筐搁家门口,还有则是婆娘闺女们做的虎头鞋虎头帽、千层底绣花鞋垫子,反正卖不出去就收回来,万一有人看上眼了呢?

  还真别说,省里电视台且不提,反正县里这边,愣是派人做了一期专题节目。当然,县里至今为止还没有电视台,所以最终也只能上报纸。

  专题节目的标题是:聚焦农村特色风俗。派出的团队有十几号人,采访的、拍照的、记录的、开小车的……

  一溜儿人进了村里,再度给原本就热闹非凡的小乡村增添了不少人气。

  此时此刻,坝子这边已经摆开了数十桌酒席,全是借的大饭桌,一张桌子能坐下十几号人的那种。上头的凉菜已经布齐,荤的素的都有,光是卤好鸡爪子就买了几十斤,还有熟牛肉、猪耳朵等等,像拍黄瓜、醋溜茄子之类的小菜就更别提了。

  这还仅仅是凉菜,热菜还未上桌,不过瞧着还没到饭点就已经炊烟袅袅的小山村,再闻着空气里不断飘荡的肉香味、油香味,就可以猜到今个儿所有人都有口福了。

  有肉有菜还不成,鱼也不能少。

  赵红英提前几天就让宋卫国去邻村打了招呼,让那头的捕鱼人家多捞几条鱼,先养着,到了日子全部送来,大小不论,按尽量算。

  值得一提的是,老宋家的运气真不错,原本很难捞到的大鱼,这几天居然就弄到了十来条,还有不少半大不小的鱼,林林总总加在一起,光鱼就买了五十多斤。

  最后就是酒了。

  说起来,以前那些所谓的摆酒,其实都是没有酒的。酒这玩意儿是需要用票去买的,直到现在,也不是彻底放开供应的。倒是有那种散装的白酒卖,可因为他们这边不是酒乡,散装白酒味儿不正,度数也不是很高,偏偏价格还不算便宜,买的人很少。

  为了能够办好这次离乡前的酒席,赵红英差点儿就把她娘家大侄儿赵建设给逼死了。也幸好,因为这段时日里,赵建设跟县里、市里、省里的人都熟悉了,总算是多添了一些以往没有的门路,办别的事情或许还有点儿难度,开开后门弄些好酒来,还是挺容易的。

  话虽如此,弄来的酒也不算多,堪堪够客人喝,但应该是醉不了的。

  赵红英还怕客人们醉倒了,席面没法收场,毕竟今个儿来的可不止是他们自个人,外头来的人多得很,再有就是记者们了。真要是喝了个酩酊大醉,然后被人拿相机那么一拍……

  得了,丢人丢到村子外头去了。

  万幸的是,跟赵红英有着类似想法的人还真不少,哪怕喝到了难得的好酒,多半人还是咬牙忍着,仅有一小拨人忍不住想喝个痛快,也会被老娘媳妇儿拦住。

  席面进行得热火朝天,尤其等大菜一个个上来之后,哪怕是刚刚被勾起了酒瘾的老酒鬼都忍不住先下了筷子。这日子是好过多了,可也没得每天大鱼大肉的,哪怕真的有,别人家请客的肯定也更好吃才对。

  “瞧瞧这老宋家,一个个菜都是硬码子的,没一个是瞎糊弄人的。这肘子炖得好啊,我就好这一口,还有这牛肉,咋叫他们弄来的?生牛肉自个儿炖得吧?昨个儿就闻到味儿了,肉是好肉,大料也足!”

  “不知道接下来几家办喜酒的,会不会学人家老宋家?我这干了大半月,累得够呛,这顿饭倒是好了一多半。”

  “做啥美梦呢!你家娶媳妇儿下那么大的本事?能摆上五六桌就不错了,菜码有这里头的一半就偷着乐吧!别家我是不知道,反正我家是下不了这血本的。赶紧的,吃吃吃,多吃点儿,吃一顿抵十顿!”

  “然后等你家后天摆酒那会儿,咱们就不用吃了,对吧?”

  “本来就不是一码事儿,娶媳妇儿嫁闺女,哪家没有啊?这要是我家也能出个世界冠军,就算砸锅卖铁,也得整治出这么好的席面来。”

52书库推荐浏览: 寒小期 年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