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门娇_赤紫琼琳【完结】(40)

阅读记录

  张赵氏浑不在意的脸色霍的一变,眼神扫向安英,心里暗暗的寻思起安英的意思。

  安英见张赵氏不作应答,心下一横,又道:“听说白役也可以升正役,若是能做上正役,俸碌跟待遇叫人眼红不说,那也算是衙门里的人……”

  张赵氏心下顿时明了,骇然的望着自己的小女儿,不能置信的暗道,她何时…这死妮子何时……她竟然……

  安英红着脸立在一旁,张赵氏目光如炬的望着安英,蓝氏略带担忧的望着二人,三人一时都未说话,堂屋里的气氛凝结成了一块冰。

  “啊哟说啥呢?”正当三人沉默时,吴氏跑了进来:“娘,饭做好了。我在那屋就听见你们在这文陵文陵的,文陵咋了?你们说啥呢?”

  张赵氏闭了闭眼,她犹不能平复心中的怒火,懒得说话。蓝氏自然保持沉默,安英也一动不动的立在那里,面上依然红着。

  吴氏来回打量了几人,突的发现安英的面色出奇的红,脑子转几转顿时想到些什么,试探的:“乐云娘,你该不会是替你家文陵……”说到这儿,发现安英的脸腾的红了,心下顿时有了数,摇头道:“哎哟,还真是这事啊?乐云娘也不是我说你啊,你母亲家弟弟那破条件,你咋能来跟咱安英提呢?这婚姻大事最讲究的可是门当户对。”

  听吴氏这么说,张赵氏心里终于好受了点,也点点头:“乐荣娘说得对”

  安英瞪了吴氏一眼,心下大急,却知道自己不可以再逾越了,刚才的那几番话,已经是未嫁姑娘的大禁忌了。

  吴氏见安英瞪她,奇道:“你瞪我干啥,这都是为你好呀,莫不是你心里……”吴氏忽然有些恍然大悟的:“哦~~我说呢,乐云娘突然跑来提这事,这该不会是安英你的意思吧?啊啊,安英啊,你是个姑娘家呀,怎可…怎可这般不知羞耻呢……这这这……”

  这事蓝氏知道,张赵氏也早就猜出来了,两人都不挑明,就是为了给安英留面子,哪想到吴氏张嘴就说了出来,羞得安英转身进了里屋,传来一阵‘呜呜’的哭声。

  吴氏还想说什么,被张赵氏喝断:“行啦你少说几句吧你这性子得好好收敛收敛,总是有风就是雨的,胡乱猜想也就罢了,竟然还当着安英的面儿说出来,你呀你呀,你看看你都说了些什么”

  吴氏想要辩驳,又被张赵氏截断:“这事情不能乱猜,话儿不能乱说,今天你乱编排安英,当着自家人也就罢了。若是你把话儿传到外面去,我可不饶你快去摆饭吧”

  吴氏灰溜溜的出了堂屋,嘴里嘀嘀咕咕不知在说些什么。

  蓝氏垂眸,心下惋惜,看来这事情是成不了了。

  ~~~~~~~~~~

  二更到

  第四十二章 主意

  第四十二章 主意

  安英的事情本来有些希望,但被吴氏大嘴巴这么一说,肯定是成不了了。幸好这事情也没有几人知道,过了几日也就风平浪静了。

  蓝氏给文陵回了信儿,文陵虽早就料到这结果,心下也不由有些黯然。

  安英病了几日,将那三门亲事吓跑了之后才好起来,只是人变得总是有些恍惚,不如以前那般爽朗利索,而且不知怎的,一有人上门提亲,就会病倒。

  乐清并不知道安英跟文陵差一点就成了的婚事,她这几日正忙着拉着乐云到处去疯玩,立春之后,这天一里一里的暖和起来,眼看着就要惊蛰了,正是万物复苏,草长莺飞的时候,她得赶紧想点赚钱的法子。

  现在从大生媳妇那弄来的细粮早就吃没了,一家人都是每天半饱饭的熬着,娘跟姐姐还好些,可爹爹每天要进镇里打短工,等开春了,在田里做的也都是重活,天天的半饱饭哪撑得住?他瘦得眼眶都陷下去……

  还有,天气一天天暖起来,爹娘却还是那身破旧的薄袄,这一身在冬天穿着冷,在春天穿着做活儿却是嫌热了——他们根本就没有适合春天穿的衣裳,如果要换裳,就只能换那身夏裳,可这时候还冷着,哪敢换夏裳?若不是陈赵氏给的那两块布,她跟乐云恐怕也得穿着棉袄过春天。

  弄吃的需要钱,买布做衣服需要钱,就算以后分家,另建一个新家也需要钱,所以,当下赚钱是件迫在眉睫的事情了。

  张家未分家,一大家子人种地,养禽蓄和外出打短工的钱都是要交给张赵氏,全家人在一只锅里搅稀汤的,凭自己现在这小身子小力量,想要改变一大家子人的生活那是不可能的,况且她也并没有那样的烂好心,叫张赵氏和吴氏也跟着一起得好处。

  那么,要想改善自己一家人的生活,就只能从自家‘私产’上打主意了。

  乐清仔细的盘算了一下自家这点可怜的‘私产’,也就有二亩肥地,然后娘亲拼着熬夜多做出的几个绣品卖的六十几个铜板,除了这些,别无它物。

  铜板是要等开春后买小鸡崽儿的,乐清也觉得买鸡崽是个不错的主意,所以这钱她是打不了主意了。那么,就只剩下那二亩的肥地。

  那二亩地确实是肥沃,地段又好,临水又向阳,如果种点金贵的蔬菜瓜果之类的,也能赚不少钱。可惜那地里现在已经种上了麦子,不到麦收那地是腾不出来的,想种别的农作物的主意是不用打了。

  即然不能种别的,就只能在麦地的产量上打主意了。乐清揉揉脑袋,继续想,古代土地的产量她不知道,但按照那日安英跟二栓家要的粮量来看,应该差不多在一亩两百斤左右,而且还是就她家的这块肥地而论。

  唉,果然是落后许多啊。乐清不由哀叹,前世的麦子产量早就实现了亩产千斤,若是那般,自家这二亩地最少可收两千斤麦子,那到时候干什么都可以了。只可惜现在亩产却只有两百斤,若是能风调顺,麦苗顺顺利利的成熟,等麦收时能收上四百斤粮来,还了赵大山家的十来斤种子麦,剩下的这点粮食连补充自己一家人口粮的都不够——要知道,自己一家四口人,如果在大锅上吃个半饱,回屋后再吃一点粮食凑个半饱的话,每天至少要两斤粮食,一年需要七百多斤,那卖布的钱哪来?做小生意的本钱哪来?建新房的钱哪来?

  乐清思来想去,在古代想要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只有从种子和肥料上下手,现在麦苗子都这么大了,种子方面就不用想了,那么肥料……

  乐清记得前世查过的资料讲,麦子的最佳施肥期有两次,一次是下种时,另一次是春分时。下种肥是保证麦苗的成活率和过冬率,春分肥则是用来提高麦地产量的,如果施的肥力足够,可以大大提高麦地的产量。

  这麦子下种时,赵大山一家已经施过肥了,那么就需要在春分前后再施一次,这一次施的肥要足够厚,麦收时麦子才打得多。也就是说,得说服爹娘,叫他们把最好的肥用在麦地里。

  当张乐清兴冲冲的去找蓝氏打着一个三岁小娃娃不懂事的晃子,以自己也想玩种地为由,想要缠着蓝氏多往地里施肥时,才得知一个叫人愕然的消息:自家根本就无肥可施,别说是厚厚的施肥了,哪怕是薄薄的一层都没有。

52书库推荐浏览: 赤紫琼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