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变成万人迷_清越流歌【完结】(189)

阅读记录

  欣荣给员工的待遇越来越好,老员工们也就更没有压力,纷纷把老家的小姑娘都介绍过来,就算她们最后不能去门店,在工厂干也不吃亏。

  许昕华有时候去门店和工厂,都有种“后宫佳丽三千人”的满足感。欣荣长得水灵的小姐姐真是越来越多了,而且不是她黄世仁,请一个明星的费用,可以用来奖励几十个员工了!

  试想一下,从自家集团选上二十来个风情各异的小仙女,让她们化上妆,换上不同风格的新款,然后站在镜头前跳一支舞,是不是非常耳目一新、不同凡响?让自家的员工去代表品牌的形象,可以在员工心里刷一波好感度,又丰富了企业文化。

  许昕华对这个天才的主意信心满满,开了个会让大家投票决定,结果是全票通过,不过出镜人数直接减半了,现在电视屏幕不大,要是像许昕华想的那样选二十多个人,估计屏幕里都放不下。

  所以大家投票决定的是八个人,八字代表发财,这个数字也很吉利。

  然后人选也不能全公司挑,公平起见,总部和分公司各挑两个,剩下的四个分别从门店和工厂选,公关部为此专门跑了趟厂里,又引起了车间一阵骚动。

  后面的事许昕华就没关注了,她要准备欣荣希望小学的开学典礼。

  有了省电视台的加入,欣荣希望小学的剪彩,就不只一点点的热闹了。

  剪彩现场,省电视台漂亮的女记者拿着话筒,热情洋溢采访了一圈围观的村民。

  欣荣希望小学建在全县最穷的乡,这个乡里只有一所小学,全乡最偏远的村子叫三家村,这里的孩子去上学得步行一个多小时,条件艰苦,再加上当地本身就比较愚昧落后,所以三家村的失学率高达百分之九十。

  风气都是被带起来的,周边几个村子的就学率,也没比三家村好多少。

  帮助就要给最需要的人。之前项目组的人过来考察,乡政府还希望他们能直接捐助乡中心小学,比如教室经年失修,还有他们能捐钱扩大校面积的话,学校也能接纳更多的学生,当时项目组有几个小姑娘还动了恻隐之心。在看过三家村和周边的情况,大家一致拒绝了乡政府的请求。

  不过校址也没定在三家村,他们是建希望小学,而不是三家村小学,位置在中间地带,才能目的最大化。

  最后大家决定在深桥村建校,周围七八个村子来这儿最多二十分钟,剩下再远的村子则离乡中心小学近,也影响不到中心小学的生源。

  自家隔壁村子建小学了,再也不用担心孩子们上学了,周围几个村子跟深桥村是一样的激动兴奋,所以剪彩的这天,附近十里八村,男女老少都放下了手中的活,赶到学校这边。

  女记者采访的时候,乡亲们听不大懂普通话,却不妨碍他们用方言表达对欣荣集团的感谢,摄像老师也紧紧配合,用相机记录了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们脸上的感激和兴奋。

  或许是受群众的情绪感染,采访了一圈的女记者最后上台,走向准备要开始剪彩的郁白文和许昕华,感情饱满的采访郁白文:“我刚刚采访了很多群众,他们都是临时得到剪彩的消息,放下地里的活,自发从外村赶来参加剪彩典礼的。对乡亲们来说,欣荣希望小学的开学,甚至比过年还重要!只是郁总你这么年轻有为,听说也没生孩子,是怎么想到要支持教育事业的呢?”

  “国家一直坚持教育为本,我想就算自己没有小孩,支持基本国策也是应该的吧。”郁白文已经不是第一次面对镜头了,早已应对自如。他今天穿着整齐的西装,头发抹上了发胶,在一群赤膊光脚乡亲的衬托下,简直是闪闪发光。

  “不过建设希望小学的想法,是因为我旁边的许总,由于她个人资助了一所摇摇欲坠的农村小学,我才知道我们的身边还有这么多失学儿童。个人的力量总是渺茫的,欣荣能发展到现在的规模,离不开社会的支持,我们也想尽自己所能的回馈社会,所以就有了‘欣荣希望小学’的诞生。”

  做好事的时候,许昕华就不低调了,她跟郁白文并排站在主席台上剪彩,记者顺着郁白文的话把话筒对准她的时候,她也落落大方的接过了话筒开始背书:“就像郁总刚才讲的,欣荣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和群众的支持,现在做这些……”

  剪彩圆满落幕。

  许昕华一行人当天就回了羊城。

  电视台还要剪辑一下,播出时间便定在了下周,报社动作就快了,第二天就把写好的稿子送到了,说是没问题的话,他们尽快刊登。

  只是谁也没料到,晚报的这篇报道刊登后,竟然被“业界大佬”翻拍了。欣荣有订报的习惯,不只晚报和都市报,权威级的日报也订了,许昕华这天刚到公司,就看到小伙伴激动的捧着报纸,一副难以置信、激动到昏阙的模样:“许总,日……日报……”

  “日报怎么了?”许昕华走近,就看到了他们剪彩的合照出现在了日报上面。

  第105章 变美丽的第一百零五章

  晚报不像电视台,新闻组拍了那么长的视频,回去随便剪剪都能留下很多精彩瞬间。而日报的宋记者,同样在剪彩当天拿着相机不停的咔嚓咔嚓,换了好几卷胶卷,最后却是百里挑一,只能从众多素材中挑选一张刊登。

  那天从现场返回羊城的路上,跟宋记者同去的两个学生,就为这篇报道的主题讨论了很久。

  宋记者是老前辈,以他的风评和资历,熬个几年说不定也能升副主编了,因此像他这样的地位,很少需要亲自撰稿了。不过体制内都讲究“尊老爱幼”,晚报这种省级报社也不例外,老前辈不亲自动笔,是因为要好好“指导”后辈,培养优秀的青年骨干。

  当然,也不是所有老前辈都会用心“指导”后辈,宋记者算是他们当中比较爱提携年轻人的前辈了,每次跟欣荣打交道他都带上了自己的学生,像年会那种一看就知道是去拿好处的活动都没落下学生。每次报道也让真正撰稿的学生在背后署了名,拿到的润笔费也有分给徒弟——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是本分,毕竟真正干活的是他学生。

  可是在社会上,并不是你付出了就有收获,宋记者资历深人脉广,他就算昧下了学生的好处,学生又能拿他如何?说不定最后还要感谢他,至少他给了他们表现的机会。

  不过许昕华愿意跟宋记者保持来往,就是因为发现他有所坚持的原则,否则公司第一次年会,晚报的林副主编向他们递了橄榄枝的那次,她完全可以抛下宋记者,直接跟林主编来往,人家是副主编,肯定比宋记者的权限大。

  这几年里,欣荣和晚报的关系日渐亲密,宋记者带的这两名学生跟欣荣自然也相当熟悉,欣荣财大气粗,每次请他们出席活动,都少不了各种辛苦费润笔费,拿人钱财当然要好好做事,针对欣荣希望小学报道的主题,两个年轻记者也是认真思考过,各抒己见。

  女学生觉得省电视台先采访现场村民的这个角度就很不错,见微知著,从小人物入手,反而更能体现欣荣希望小学这个工程的伟大性;男学生则从政治角度入手,认为欣荣希望小学的重点,应该放在欣荣集团紧跟dang和政府的号召,支持教育事业,努力回馈社会,国家需要更多像欣荣一样负责任的企业,这也符合领导人对于“先富带动后富”的思想。

52书库推荐浏览: 清越流歌 豪门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