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为了安抚关系比较近的宗室,便规定初封亲王可以不降等世袭三代——没错,朱佑樘已经决定亲王郡王都不能无限世袭罔替下去了,必须要降等世袭才可以。
新出的宗室规定,亲王嫡长子封郡王,其余嫡子封一品镇国将军。夫人所出子封二品辅国将军,庶妃所出子封三品奉国将军,其余妾室所出子封镇国中尉——由于有儿子的夫人、庶妃必须占据名额,就避免了亲王将不同的妾室搞你升我降的把戏,搞出一堆儿子都可以封辅国将军或是奉国将军的戏码。当然了,夫人和庶妃的请封也是要宗人府同意才行的,朱佑樘是怕自己百年之后,后来的皇帝放宽要求,宗人府收受贿赂就可能出现这种滥妾类似的情况,当然是制度化了。
郡王与亲王的规定类似。镇国将军、奉国将军、辅国将军皆可有一名庶妃和四名普通妾室,朱佑樘倒没有特别苛待庶妃所出一定要降四等袭爵,还是按照降三等袭爵,不过奉国将军降三等就已经是宗室最低等的六品奉国中尉了。
此外,为了以正嫡庶,无嫡长子而以庶长子请封的,只能降二等袭爵,也就是和非嫡长子的嫡子一个继承待遇。
这样一来,宗室的财政压力就大大减小了。由于此前周王的事件,许多请封的都堆在一起,正好让朱佑樘下手处理了——这也幸好目前弘治朝的君臣太监都算是一条心,于是宗人府虽然收到的抱怨声连天,但这些王爷们还是不敢和皇帝掰手腕的,不像是后来正德朝,因为皇帝贪玩名声不好,搞得有王爷异想天开起了异心。
正巧朱佑樘又在组织编纂明会典,这些宗室规定就全部写了进去。
当然了,打个棒子也要给点胡萝卜,朱佑樘的胡萝卜就是适当地提高了宗室的待遇。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宗室都可以提高待遇的,由于阿娇知道后世明朝出事的时候,那些地方藩王一点正面作用都没有的,所以就暗中引导朱佑樘把宗室都聚集到京城,因此宗室如果愿意返回京城的,自然是可以提高待遇的——朱佑樘的那些弟弟们闻言,不少人也都纷纷回京了,毕竟他们很多人的母妃都还在京中,虽然京城物价高,但是也是天子脚下。像他们这些被圈养的宗室,即使到了地方上其实也干不了什么,之前皇帝糊涂的时候还可以作威作福,尤其现在的皇帝这么厉害,让他们作威作福都不舒服。
另外就是六品以下宗室可以参与科举了,毕竟让人家自食其力也挺好的。近支宗室初封都是亲王,亲王如果是普通妾室所出的庶子的庶子就可以参加科举了,但是那也是建立在非常不得宠的庶子的前提之下,因此威胁并不算太大。如果有宗室刻意为了在朝廷上有所作为,而把有能力的庶孙刻意送上科举之路,皇帝也是一查就能查清楚的。
至于宗室女子,由于本身爵位也没有传承,而且亲王嫡女也就是个郡主,宗女除了公主之外,也就是郡主、县主、郡君、县君、乡君五个品级,于是就没有在宗女的分封上过分为难宗室了。
而有些宗室回京之后对朱佑樘表示不满的,也很快被大臣们怼了回去,尤其是那些觉得妾室数目太少的——毕竟大臣们的正式妾室数目也都是有限额的,辛辛苦苦干到三品大员可是比满大街走的奉国将军难多了,
作者有话要说: 之后会慢慢更新,请不要指望作者的更新速度和字数
这章应该会补齐到3000字的
☆、明孝宗张皇后(完)
明中期的几大毒瘤,圈地、宗室、税收都是排在前几号的,而边境也并不很安分。北边的蒙古和女真,东边的倭寇,西南边境其实也有不少冲突——历史上的朱佑樘其实就是个裱糊匠,缝缝补补又三年,并没有实质性地解决太多问题。
这一方面是由于他自己的性格问题,另一方面也和他身体欠佳有关。这一次的朱佑樘就做的比历史上的更进一步。
对内的圈地和税收问题,主要的解决方法其实并没有太好的,大约就是后世雍正的摊丁入亩比较实际。不过由于宗室开支大幅度减小,这方面的压力也一并减小了不少。
对外,从开海禁开始增加贸易收入。明朝的造船能力并不弱,只是技术长久没能进步,而在福建对岸的台湾则是一块地广人稀的处女地,增加的土地也为流民的安置和人口增长的压力进行了纾解。
而由于海禁打开,对外的交流也多了起来,在弘治五年(1492年)刚被发现的新大陆,也多了明朝人的身影。新大陆的发现对于明朝是一个极强的间接冲击,番薯、玉米的种植带来的是可以容纳更多的人口,而大量新大陆白银的流入,使得明朝的金融系统更加的脆弱不堪。
在这一方面,已经是连经历过清朝的阿娇都已经无法帮上忙了,只能依靠更加专业的人士来进行推算了。
古代的社会是非常现实的,如果粮食产量提升了,和平的日子久了,就会人口膨胀,而人口膨胀只有依靠战争和饥荒的方式重新削减下去达到重新的平衡。能跳出这一死循环的方法,就需要人们降低生育率——但这显然与农业社会和传统理念是格格不入的。
而随着朱佑樘解决问题的不断深入,他也发现了,在治国的过程当中,各式各样的人才是远远不够用的。尤其是本来不算重点的工部,由于建造火器、建造轮船出海、设计适合新型农作物的器具等等,早已经是一个人掰成两个人来用了。而在这个情况下,培养新型的人才就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了。
邱濬在朝堂上说道,“工匠之才,经算之才,均应当是今后考核选拔官员的标准之一。暴元之前,南宋的海上贸易实现了大量的税收,也有不少农民转而从事各类工匠行业,使得新式器具不断涌现。臣建议应当适当鼓励工商行当。”
也有不同意的老顽固,主要拿着□□朱元璋的祖训说事。由于朱元璋是极端重农抑商的思想,因此邱濬的说法都可谓是大逆不道了,立刻招来了一顿口诛笔伐。
朱佑樘心中也拿不定主意,自从他和阿娇商量过几次事情之后,就会经常和阿娇讨论起朝堂上的事情,因为他发现阿娇经常有一些新奇的见识,也算是一种兼听则明。阿娇则回道,“□□之时,天灾较多,如果当时不重农抑商,那么大量农民不去种地,最后就是种地种出的粮食养不活所有人,必然导致天下大乱。而现在陛下已经得到了玉米等高产量作物,应当借此机会让更多的农民摆脱世世代代为农的命运,当然也不可冒进,需要循序渐进。”
明朝这个时代的生产力,自然无法一口气吃成个胖子,但是正巧有新型作物的引进,再加上新的肥沃的农田(台湾)的开发,以及此前三朝比较乱的局势导致的人口减少,使得弘治朝正好是一个适合于推广教育的时代。而人一旦受了教育,就不会把孩子当成牛一样的牲口只提供力气,再加上本身社会就推崇“惟有读书高”,会使得人口整体素质逐渐提升,并且生育率缓慢下降。再加上一些不可抵挡的战争减员因素,使得人口不会膨胀的过厉害,不会逼迫由于内卷化导致必须的内耗。
52书库推荐浏览: 叫我清穿大炮灰 快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