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事,二叔,我没打算去念书了,豆腐摊子还没稳定我得自己管着,要不你年后来给我帮忙吧。”余喜龄辗转反侧了大半夜,最后还是想通了,让余二叔来帮忙。
不是原谅了余二婶,而是家里老的老,小的小,确实需要一个劳动力来减轻压力,去外头雇人余爷爷肯定不能同意,但二叔应该没问题。
“别别别,你那活我干不来,我出了初五就得去县城干活,年前和老板说好了的。”也怪他没事先跟余二婶说明白,县城那里还约了活,怎么可能留在乡下做豆腐。
余奶奶本来一直沉默地听着,这会赶紧拉着余二叔的手劝他,做豆腐再累也是在家里,去外头工钱不多还要受气吃苦,还是留在家里好。
不过余二叔如果能这么容易劝得动,当年就不会留在乡下不去参军了,余奶奶没有办法,只叮嘱余二叔,“这事你还是回去跟你媳妇商量商量。”
送完东西把事情说开,余二叔就赶紧走了,余奶奶怕余二叔闷着不说,为难地看了眼余喜龄,最后踮着脚小跑着跟了过去。
“你奶奶她老糊涂了。”余爷爷无奈地叹了口气,这老婆子怎么就是说不通呢。
你就是要劝,也得背着人再去劝,当着喜龄的面,让这孩子怎么想。
他们二儿子是个老实人,但二儿媳妇可不是,想到她昨天说的那些话,余爷爷心里原本的打算通通打消,也绝了劝余喜龄的心思,却没想到喜龄自己提出来让她二叔帮忙。
余爷爷心里很欣慰,对余二叔却是更恨铁不成钢,如果他能管得住他媳妇,他舍下老脸帮着说两句话又有什么关系。
“我奶这也是人之常情,她心里明白的。”余喜龄不觉得有什么,老人的想法很容易理解,手指还各有长短,人心自然也有偏爱,余奶奶这都算不上偏心,一般父母大多有这种“劫富济贫”的习惯。
过得好的帮扶一下过得不好的,在她们看来,完全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这件事余奶奶从头至尾也没有干预过什么,是她自己先松的口,“奶奶要是能劝动二叔就好了,明年杨叔那里要的货肯定不能少,还有乡镇府的货,我一个人忙不来。”
余爷爷无奈地叹气,“你二叔跟你爸一样,一根筋,认定了的事,你二婶也无可奈何,没事,忙不过来还有爷呢。”
余奶奶有没有劝动余二叔,余喜龄不知道,不过她没想到竟然会在村里遇着乔志梁和……魏敢?
第二十一章
她们这边的习俗,三十晚上来家里的小孩子,叫做送恭喜,初一早上的,才叫拜年。
每个小孩子都会随身带着个布兜,到一户人家冲着主人家大声喊了吉祥话,主人家便会给他们塞一把瓜子或者花生,条件很好的人家会给饼干或者糖块。
除非实在太穷的人家,大家伙都是把门敞开,等着孩子们来,逗着他们说话,小孩子们不仅是来送恭喜,还是来给各家各户送福气的,挡住了孩子便是把福气挡在了门外。
小时候余龄也特别期待这样的活动,早些年的时候只能装些瓜子回家,但在少吃少穿的年月里,一把瓜子也是难得的零食,到了现在,家家户户条件好了之后,基本在本村转一圈便能把布兜塞满,要是去到亲戚家还会受到特别的优待,比别的小朋友多颗糖,或者多两片饼干。
到了三十这天,十岁以下的小孩子巴巴地早早准备好布兜,先从邻居家开始,然后送完恭喜顺便领走没来及得出门的邻居小伙伴,队伍逐渐扩大,走到最后基本上浩浩荡荡,每个队伍至少有十来个孩子。
下午四点多,最早一批来送恭喜的小孩已经来了,一人一块饼干,大家都小心翼翼地放进布兜里,发完饼干后,喜安被邻居家的小姐姐给牵走了。
稍大点的孩子会仔细照顾着年纪小的,喜安被带走,余喜龄并不担心。
余爷爷余奶奶也高兴,往年家里穷,到了三十,都是早早地把门掩上,就怕孩子到了家里讨不到东西,会让他们失望。
至于福气不福气,老两口也没什么期待。
今年就不一样了,余爷爷和余奶奶亲自守着饼干袋子,等着小娃娃从他们手里接过饼干,再甜甜地说句吉祥话,心里就和吃了蜜一样甜。
小家伙们消息灵通,遇到队伍大家伙也会交换消息,哪家发的是糖果或者饼干,便会优先往那家去,余喜龄准备的饼干大受欢迎,送恭喜的孩子来了一波又一波,好在她准备充分。
五点多钟的样子,余喜龄就起身准备去村口接余喜安。
五岁以下的孩子走完附近的两个村就不会再走,年纪小体力不够,兜子也装满了,五岁上八岁下的孩子会把弟弟妹妹们送回来,把讨来的零嘴卸下,继续往更远的村落去,往往要到晚上八九点钟才会回家。
天还没黑家家户户早早都点亮了电灯泡,也不怕费电,只盼着来年红红火火,前途光明。
提前回村的小孩子已经走了两波,还没有看见余喜安的身影响,余喜龄眉头不自觉收紧。
“姐姐。”余喜安被乔志梁抱着,远远就看见了余喜龄,兴奋地冲她招手,胸前挂着的小布兜鼓鼓的,看来收获颇丰。
乔志梁大步走向余喜龄,眼底有着极淡的喜意,“来接喜安?”
52书库推荐浏览: 鲸蓝旧梦 年代文 种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