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仆之妻_暮序【完结】(239)

阅读记录

  虽说京中逃了两名亲王,又逢皇帝驾崩,可自天熙帝瘫痪在床始,赵赟便已全权处置朝中大事,故而他很快便稳定了因皇帝驾崩引发的动荡。

  紧接着,在朝臣们的‘再三劝说’下,新帝的登基大典迅速筹备起来,赵赟虽要求一切从简,可该有仪式典礼却不能免去。

  大行皇帝归葬入早已准备好的皇陵,太子赵赟登基为帝,改年号为启元,意为开启新的时代,以次年为启元元年。

  而再隔得半月,西南传来捷报,原以为全军覆没的西南大军突然杀出,在定远将军程绍禟的带领下,大败西戎军,逼得西戎一代名将塔鲁自刎于伏虎坡。

  程绍禟乘胜追击,势如破竹,攻入西戎国土数百里,逼得西戎上位不久的国君派出使臣要求议和。

  赵赟龙颜大悦,西南大捷将他近来心里憋闷一扫而空,而朝野上下更是一片喜色,原以为西南军已定,西戎人即将杀破三关,没想到如今却是峰回路转。

  而对于西戎国君提出的议和,有朝臣建议接受,也有朝臣认为应该一鼓作气直捣西戎王廷,彻底让西戎国成为历史。

  为着此事,接连数日,朝堂吵得不可开交。

  赵赟眸色阴沉,凭心而论,他是希望可以彻底抹杀西戎国,但他更清楚,如今国库空虚,朝局未稳,中原各处战乱未平,又有齐、韩二王从中作乱,朝廷根本无力再支撑西南的战事,更加无力接管战后百废待兴的西戎。

  思前想后,他最终还是下了旨,接受西戎王廷的议和请求。

  前线的程绍禟收到旨意时,整个人暗地松了口气。

  “陛下此举,也是经过深思熟虑,如今中原各地纷争未平,国库空虚,着实无法再支持西南这边的战事,故而才不得不接受议和。”奉旨前来的前太子府上幕府,如今的参知政事庞信生怕他误会赵赟的无奈,解释道。

  “先生放心,我都明白。”程绍禟如何不知这个道理,不管是他还是镇宁侯,其实都没有想过会籍此机会踏平西戎,如今有了这道旨意,一切便好办了。

  议和之事由庞信接手,而程绍禟则拿着程绍安辗转交到庞信手中,请他代为转交给自己的信函往自己所在营帐方向走去。

  一路上遇到了不少将士,那一声声充满敬佩的‘将军’响在耳边,他微微一笑,只觉得一直压在心头上的大石总算是搬了开来。

  当日镇宁侯坚持将大军交托给他,其实还有许多追随镇宁侯多年、对敌经验比他丰富数倍的将领对此不服,期间没少给他下绊子,虽说都是些不痛不痒、于战事无碍的小绊子,但到底也是代表着众人对他的不认同。

  他一声不响地承受了下来,更是从来不曾在镇宁侯跟前提到半分,如今,他终于凭借着自己的实力向世人证明,他没有辜负镇宁侯的信任,更加没有辜负新帝对他的厚望。

  只是,当他回到营帐,啜饮了几口茶水,将那封信函拆开一看,当下脸色大变。

  “大嫂被齐王挟持离京,生死未卜”。

  程绍安在信上的这句话刺痛了他的眼睛,更像是有人捏着他的喉咙,教他呼吸不畅。

  他‘呼’的一声冲了出去,一把抓住正要去看望镇宁侯的庞信,急不及待地问:“齐王离京是怎么回事?!”

  庞信讶然,但一看到他手上的信函便恍然大悟,知道必是他的兄弟在信中告知了他此事,故而也不作隐瞒,一五一十地将当日发生的太极宫中的种种,以及韩王、齐王二王离夜逃离京城,返回各自封地,如今二王于长洛城竖起反对新帝的旗帜等事告诉了他。

  程绍禟听罢双目欲裂。

  他不在家中,宫中又发生了大事,事情发生得如此突然,更是事关齐王,绍安与素问根本就是求救无门。

  他在前线为着日后的荣华富贵而奋战,而他一心想要带给她荣光的妻子,却遭逢了此生最大的劫难,如今更是被挟持离京,生死未卜。

  而此时的凌玉,正紧张地揪着帕子,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不教旁人看出异样。

  “你果真没有见过韩王?”齐王皱眉,语带怀疑地问。

  “殿下以为,若我当日果真遇到韩王,还能有全身而退的机会么?”凌玉嘲讽地回答。

  齐王脸上有几分尴尬,为着自己有这么一位色\\欲熏心的异母兄长而羞恼不已。

  “可如今有人指认,你当日确是被韩王拦住了去路,如今你却矢口否认……你可有证人?”虽然不喜那个于自己半点用处也没有的兄长,但他无缘无故失了踪,又是在自己的府上,齐王也不得不过问。

  “自然是有,她的证人便是我!当日她刚离开不久,我又使人把她请了回来。”齐王妃清冷的声音骤然响起,也让凌玉不禁诧异地回头。

  第91章

  只是很快地, 她便又沉默了。

  那晚齐王妃根本就没有再让人请自己回去, 如今她这般说, 分明是在帮自己。

  虽然她不明白齐王妃为何如此维护自己, 甚至到不惜撒谎的地步, 但她也不会不知好歹地去否认她的话。

  “你是她的证人?”齐王皱起了眉头, 目光落到缓步而入的齐王妃身上,眼神带着怀疑,并不是很相信她这番话。

  “不错,是我,殿下若是不信, 大可把我身边之人唤来一问便知。”齐王妃仿佛没有注意到他怀疑的眼神,淡淡地回答。

52书库推荐浏览: 暮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