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1977[港娱]_绿稚【完结】(133)

阅读记录

  “那首歌唱得好,团结就是力量。合并将长凤新三家公司重新洗牌,用更好更新的内地电影人才,在香港本地的情况下因地制宜地搞电影,说不定还会有新收获。”

  《少林寺》的成功,就是合并的优势导致的。

  陈敏娇的提议给了傅民强一个点子。

  既然逃过了危机,傅民强有所松动,那陈敏娇就打算乘胜追击,再为自己和广大的香港电影创作者们谋求一点利益。

  “傅部长,你我都清楚,香港是市场主宰的。之所以那么多公司都投奔’港九’,走向右//派,不外乎就是看着台湾市场的利益诱惑。”陈敏娇夹了一口菜,这一趟说是饭局,可她来了这么久,肚子里除了水,就还是水,“可您也知道,台湾满打满算也就1800万的人口,连内地的零头都不到。”

  现在内地可有十多亿的人口。

  “要是这内地能稍微开个小口,不说多了,就广东这一块,能给出的利益吸引力难道比不过台湾吗?”

  傅民强沉思。

  电影局的局长终于发话了,“可万一有些思想不积极,不健康的——”

  武赵接话了,“这不是刚刚出台了审片制度吗?按着来不就好了。”他是支持陈敏娇说得话的,文艺讲究一个百花齐放,内地电影打遍内地无敌手不外乎就是因为别的竞争对手,香港的电影之所以繁荣,是因为市场的压力很大,这些以利为目标的商人们,不得不咬牙坚持,没什么创作上的惰性,虽然艺术性也不算太大,但好歹还是有些商业上的票房成绩。

  陈敏娇的这一个提议,彻底把话题转移到了开放内地为香港电影提供市场的讨论上去了。

  哎。她在心里感叹,还真是神仙打架,殃及池鱼。

  几位大佬开始了严肃讨论,陈敏娇终于松了口气,谢天谢地,她终于可以默默吃上几口饭。

  “小陈,你怎么看?”讨论没十多分钟,傅民强又把问题抛给了她。

  天啊,陈敏娇只觉得自己快要崩溃了,她开始恨自己为什么当初没有和元何青一起早走,但她也知道,她被□□盯上了,早走晚走,这顿饭都是会来的。

  “说到底,香港就是个商业社会。”陈敏娇放下手里的筷子,她是真饿,“商人,最看重的就是利益。”

  “《侠盗》在台湾上映过,有些经验。”

  “说来听听。”讲话的是电影局长。

  “理论上来说任何香港电影想要在台湾上映必须走‘港九’这个渠道,但巧就巧在,《侠盗》想在台湾的时刻,正好是金马奖评选的阶段。直接走内部渠道在台湾上映了。”(注4)

  “《侠盗》在台湾上映的时候,影院打的招牌都说是‘国产片’。我一开始还不太明白,后来一探听才知道,台湾为了把香港这个弹丸之地拉拢成自己的,一律将香港电影作为‘国产’,不收取进口税率。”

  “这就是香港电影一窝蜂跑去台湾的原因?”电影局长问。

  陈敏娇摇了摇头,“也不尽然。”

  她好歹是在香港拍了几部电影,也有个电影公司的人,算是摸清楚了香港电影发行赚钱的门路。

  卖片花是其中之一。

  “Block-Booking”,翻译过来就是卖片花。

  在好莱坞,BB意味着放映商如果想要购买一部电影的放映权,那么就必须连带买下该电影制片公司本年度计划完成的所有影片,换句话说,就是强买强卖,捆绑销售。

  而在香港,卖片花则是提前预售电影放映权。陈敏娇的电影是没卖过片花,毕竟她旗下有着天娇影院,肥水不流外人田。但对于许多其他把台湾市场当成大头的公司比如学义来说,电影没开拍,就能靠片花的拷贝文件在台卖出几百万的价格,顺便也就筹够了电影开拍的资金。

  听了她的话,傅民强若有所思,“你的意思是,只要内地给出的价格比台湾高,来卖这个……”

  “片花。”陈敏娇替他补充道。

  “对,片花。”傅民强说,“来卖片花的人就会多起来?”

  哪里只是多起来呢?香港的独立制片商多不胜数,哪里有钱哪里钻。只要内地一开价超过台湾,那么他们估摸着也就屁颠屁颠一窝蜂往内地跑了。

  “可以考虑。”傅民强一锤定音。

  其实电影发行赚钱的还有个方式,就是和院线分账,也叫分票房。但陈敏娇之所以没有提起,不过是因为内地的经济基础实在是非常薄弱。

  1979年,人均年收入才一百八十多美元。

  是,人民群众的观影热情特别高,观影人次也高得吓人,但那是因为电影几乎都是露天场所下免费放映的呀。随便在村口县城口搭个台子,大晚上的,蚊子嗡嗡叫,一群人拖家带口还拿着小板凳过来,考虑周全一点的呢就带上瓜子和蒲扇。小孩看不进去电影就在露天坝坝里打闹,大人们就全情投入在荧幕上的故事中。

  像北京上海这种大城市里啊,电影票也不过一两毛。这时候还没有让市场决定价格呢,全都是□□一口定死的,电影放映是赚不到几个钱的,更别提海外电影来内地放映了,交税都能扣掉一堆钱,再说了,人家根本没把这几毛钱放在眼底。

52书库推荐浏览: 绿稚 娱乐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