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九零之梅开二度_寂寞无香【完结】(190)

阅读记录

  167心事是掩盖不住的

  说起来,现在的作业比原来是多了不少,不过小梅自重生以来,学习的时候会格外专注,所以倒也不会因为这些作业而熬夜到很晚。

  她想起这段时间红梅服装店里,卖的非常火的牛仔裤裙和裙裤这两种式样。又跑到床上伸平了那些布料,把它们重新做了裁剪。

  把缝纫机放在了服装店那边,有很多的不方便,不能在家里随时加工缝纫衣服了。

  传来父亲和哥哥从外面回来的声音,听说话声儿该是又去了新房子那边。现在盖房子全是人工,一块砖、一块砖的垒上去,梁和檩子也需要一点一点的加工,所以李国庆那所院设计的房屋,得至少修建三个月。

  "国庆你那边的房子,再过两个多月就能修好了。你正好趁这段时间,抓紧看看身边有没有喜欢的小姑娘。谈好了,就给妈领家来看看,咱先订婚。等房子盖好了、粉刷了正好结婚,也不耽误妈抱孙子。"李母又开始了每日一唠叨。然后就听见李国庆哼哼哈哈的答应声,明显的有几分敷衍。

  小梅把手里的所有活计都忙完了,才发现原本以为早就睡着了的姐姐,竟然一直闲倚在床头,大睁着眼睛,视线没有焦点,脸颊红润润的,不知道在想什么?

  "姐睡觉吧,你明天还得上班呢。"小梅打着哈欠,自己收拾着关灯睡了。李小红仿佛没有听到妹妹的催促,在黑暗里一动不动。

  "姐,小心明天起来挂着一对黑眼圈哦,那样可就不美了。"李小梅闭着眼睛,留下这么一句话,然后沉沉的进入了梦想。她现在每天依然很疲惫,所以几乎很少出现长夜无眠的情况。

  只有有心思的人才会失眠吧,比如现在的李小红。

  第二天一大早,李小红又有了一点异于平常的表现,她抖着每天必带的工作服,对妹妹抱怨:"连个腰身都没有。这衣服真没办法穿了,还有这帽子,咱们胡同里那几个喜欢说东家道西家的婶子、大娘们,竟然也都带了同样的帽子。"

  纺织厂现在的工作服是深蓝色的,当然没有什么腰身可言。那帽子呢?是白色像一个盆子一样,一圈白布围过来,然后在上面有一个圆形的底布。因为国棉厂的工人总是戴着这样的帽子,所以竟然在百姓之间流行了开来,就连李母也有一顶同样的帽子。不管春夏秋冬的扣在脑袋上,仿佛很时髦似的。

  爱美的李小红其实只在上班期间,才会带这样的帽子和穿工作服。原来从没听她抱怨过,今天这么一说,小梅马上有了一个大胆的猜测。肯定是姐姐目前有情况的那个男士跟她是同一个厂子,或者还同一个车间,要不然你姐姐不会嫌弃上班期间穿的工作服太土、太难看。

  小梅这会儿已经背了书包,准备出发了。看着姐姐的眼睛,留了一句话:"想要上班穿工作服也穿出旗袍的效果来,你可以跟厂子里提嘛。让纺织女工都漂漂亮亮的,是件好事儿。"

  前世里也曾经见过,必须把长头发都塞进帽子里的工作服配的帽子同样可以很漂亮。小梅眼前,当时闪现了粉红色的护士帽,还有英姿飒爽的海军帽。

  不过涉及这些的前提是,姐姐可以说服厂子里的领导,同意她们更换老旧的工作服样式和帽子样式。

  倒是李母在身后批评了大女儿两句:"就你能做妖,人家在工厂里上班都穿那个,又舒服又好干活,利利索索的样子,哪儿就难看了?"

  她们这还是缝纫车间,穿的是比较新样式的,跟男职工同样的工作服样子呢。在原来的纺织车间,穿的更加老土,不但穿一身工作服,还要在身前从脖子到膝盖,挂上一个长长的围裙,白色的围裙,再好的身材也都被这围裙给折腾成卖菜的老大娘了。

  李小红对母亲吐吐舌头,做个鬼脸儿,然后急急忙忙上班去,她在路上就下了决心,无论领导同意不同意,她总要郑重的提一提这个建议。纺织厂里最多的就是女工了,个个都很年轻,爱美的很,如果穿戴的漂亮了,工作积极性也同时会得到提高,不对吗?

  当天晚上姊妹两个熄了灯,在黑暗里说悄悄话,小梅又问到了她的工作服改良的建议是什么样的答复,李小红变的很兴奋。

  "小梅,我偷偷告诉你,你先别跟咱爸咱妈说,今天我去找厂长了,把改良工作服的建议跟他提了提,他看起来是挺感兴趣的。而且除了工作服的事儿,他还给了我一个更好的建议让我回来考虑考虑,厂长见过我做的绣花被套,觉得很漂亮,但是又不可能让厂子里再成立一个刺绣车间吧,而且手工刺绣速度慢的很,所以我们厂长听说,在省城那边有专门用于绣花的缝纫机,想派我过去学一下,然后厂子里采购绣花缝纫机来解决这个问题。"

  李小梅差点没有尖叫起来,她从自己床上跳过去,蹦到姐姐床上很激动的说:"这是多好的事儿啊!你还考虑个什么啊,直接答应了去呗!正好咱们家也需要一台绣花缝纫机,也顺便给咱家也买回来一台,我出钱。"

  "这根本就不是钱的事儿好吗?我初中都没上完,文化底子差,真要是派我到省城里去学习,我心里总是敲小鼓,很担心。"

  "担心些什么呢?怕学不会?那不可能的,你自己手工绣都能学得会,用机器更简单。就跟咱蹬缝纫机做衣服是一样的道理。"小梅真心不理解姐姐的想法了。

52书库推荐浏览: 寂寞无香 年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