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人家,想吃啥买啥,看上啥买啥,像他们一样精打细算?貌似不存在的。
陈中华和刘爱英对视一眼,均是感叹着摇摇头,表示羡慕嫉妒之。
这样的生活真好啊,希望有一天他们也能努力奋斗到这般悠哉的日子。
四人逛了一圈县城后打道回村,路上遇到想凑上来堵人的媒婆和大姑娘,两两一辆的车子唰地骑过去,卷起一阵风雪,丝毫没停下。
从这天过后,凑上去找陈中华的媒婆和大姑娘们就少了很多,方才让他逐渐恢复了以前的清净。
只是,没了陈中华这棵树,知青院能拿补助的不是还有几棵草的嘛。
在这个闹粮荒的冬日里,知青院的男知青们简直要被十里八村的姑娘和媒婆们吓得不敢露面了,那汹涌而来的架势,吓死个人嘞。
不过,这种情况持续了半个月后,有了好转,男知青们终于坚守住自己的贞操。
农历十一月十五那天是个好日子,青山大队的队员们终于等来上头发下的受灾救济粮。
第119章
受灾救济粮到位,大家伙欢欣鼓舞的分到手,该还的粮食赶紧还了,该补的窟窿填补上,到最后其实手里不剩下多少,不过熬到年底的那次收获时是足够了。
时间终于到了腊月中旬,秋后补种的红薯长成,开始收获了。
有了救济粮打底,村民们好歹肚里存点粮食,才有力气下地上工。
由于又涝又淹的年景不好,田地里的收成不算高,大片的红薯全刨出来分到手的,将将够撑到来年开春,精打细算一下或许能够熬过春天那一两月的青黄不接的时候。
江秋月没有工分,分不到红薯,就从需要卖粮食换票证的村民手里买来几大袋,存着平日里吃。
从农村里直接悄默默换粮食,比去城镇上买粮食便捷便宜的多。
腊月的后半段,有了粮食,再加上过年的气氛,到处洋溢着喜悦,只是知青们却得知一个坏消息。
上头下达了命令,今年过年期间,分布在各个地方支援建设的知青们不能回城探亲,老实待在插队的地方过年。
自从广播里听到这条通知,有人欢喜有人愁。
不知道好不容易宽松点的局势又起了什么变化,打的知青们猝不及防。
刘爱英是挺欢喜的,这么些年在外面都过来了,在哪里过年不是过,回家还要被一家子盘剥,被亲戚们说赖话吸血,还不如待在外面呢。
现在她有养猪的工作,自己挣工分弄吃的,饿不到冻不着,手里还能攒攒以图后路,怎样都比回家一趟受憋屈来得爽吧。
像她这样与家里产生隔阂的毕竟是少数,其他人都多少有些失望,在农村吃苦受罪辛苦一年劳作,本以为过年能回城看看,结果连这个机会都没了。
江秋月心里有点小惆怅,本来她跟彭敬业说好,过年回去找家照相馆拍照留念的,突然不让回了,之前的打算全都打了水漂。
彭敬业是可以回去探亲的,而且时间挺长,但是江秋月不回的话,他怎么可能把媳妇撂下,自己一个人回去呢。
钢铁厂心怀不轨的小青年们那么多,他不看好了,说不定过个年回来,媳妇还在不在都不一定。
打着留下照顾媳妇的名头,彭敬业给老爷子写信,让他吃好喝好照顾好自己,他会看好老彭家未来孙媳妇的。
江秋月同样给两家都寄了报平安的家信,说明今年不回的缘由,随行的是她准备好的过年礼物和赔罪包裹,足够让老爷子和江父江母开怀了。
虽说彭敬业不回去,但他派卫龙回京都看望两家老人,没到年根就让小战士拖着大包小包的土特产山货回去了,算是帮不回去过年的两人尽尽孝。
既然过年不回去,那么年货就要提前准备好了,上一次是回去吃家里的,这次需要自己吃自己弄了。
江秋月扒拉了一下家里的存货,在年底休息那天让彭敬业开车带她去县城,他们置办年货去。
临近年尾,县城里的物资供应丰富许多,不过想买的人也多,手快有手慢无。
江秋月拉着彭敬业一起买买买,看到相中的吃喝穿用先买下来,到时候过年要用的就用上,用不上就当给空间补货了。
努力挤啊抢啊的,东西买了七七八八,全堆到吉普车里拉回养殖处。
之后江秋月趁着下班时间,洗洗刷刷开始准备年节用品了,学着村里人蒸花馒头、做油果子等等,她还像后世家里过年那样,蒸了几锅菜肉包子,炸了一筐油条,估摸着能吃到正月十五。
不过,她明显忘记把对象的饭量考虑在内了,当她蒸肉包子的时候,刚出锅,正好彭敬业来给她送东西,不到片刻就被他消灭一簸箕大包子……
江秋月看到一顿消耗掉一小半的包子,无语凝噎,稍后默默再去蒸他个几大笼才罢休。
彭敬业端着刚出锅的肉包子吃了个饱,笑的一口白牙亮闪闪,然后奉上他这次带来的东西。
军营里也是要过年的,那些无家可回或者不回去的人,都是留在营子里一起过年的,所以年终时他们也会准备年货之类的物资。
彭敬业在老营长那里厚着脸皮称他自己个儿是有家有室的人了,硬是从后勤处抠出一份年货出来,送到江秋月这里献殷勤。
52书库推荐浏览: 九州大人 年代文 穿书 女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