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不喜欢吃吗?季婵愕然。
“我带你出去。”小女孩紧张的抿了抿唇,小脸红扑扑的,“但是这块糖我可以带回去吗?”
看着小女孩窘迫的样子,季婵以为她是舍不得吃,想把手里面的橘子糖全给她,没想到小姑娘摇摇头,不肯再要,“我爹说了,做人不能贪心。”
季婵弯起嘴角,将糖都塞到小孩手里,“因为你的不贪心,那么姐姐就再奖励你几颗糖。”
小姑娘一脸迷糊,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不贪心反而多得这个叫糖的东西,又被季婵柔声忽悠了几句,倒是把这件事给忘在了脑后。
从小女孩口中季婵得知这里叫杨家村,她下来的那座林子在杨家村的后山山腰里,平日里除了砍柴的樵夫和猎户,一般人是不会上去的。小姑娘叫杨兰,每次白天都要去后山搂草喂家里的耕牛,却也只敢在山脚下,再往上家里人就不让她去了。村里头有几十户人家,呈带状分布,杨兰家不偏不倚,就在村中央,沿着尘土飞扬的大道直走,再转过一条小路,尽头就是。
周围都是夯土垒起来的房子,春耕刚过,村里的闲人挺多,季婵眼尖的看到小河旁有大姑娘小媳妇边洗衣服边说说笑笑,衫袖子挽起,露出纤细的手臂,发簪上的坠子随着动作微微晃动。
她是真的穿越了。
季婵如是想到。
小姑娘停下了脚步,担忧的看着她,季婵笑了笑,表示自己没事。
杨兰家也是夯土房子,前面还有个茅草棚子,耕牛就圈在棚子里,门槛上坐了个老大爷,远远见到杨兰就喊了声“乖孙孙,回来了哟?”跛着脚站起来,上去要接过小姑娘后背上的背篓,却漏了个空。
“娃娃,背篓呢?”
老人家嘀咕了句,抬眼就望见站在自己孙女后面的大姑娘,奇装异服的样子有些怪异,“这位是?”
季婵上前一步,恭恭敬敬的答道:
“老人家你好,我是过路人,来讨个水喝。”
老爷子摸摸自己下巴上的一小撮白胡子,也不再提背篓的事情,拉过自家的孙女邀请着季婵进屋子里坐,她应了一声,进门前把背篓放在窗下,拿出里面的芋头等物放在一旁,这才进了屋。原来回来的这段时间,季老师看杨兰个子瘦瘦小小的,又背着一个大箩筐,怕她摔倒硬是抢过自己背上,杨老爷子瞧了搁置在窗下的背篓一眼,对季婵的态度更和蔼了。
屋内的摆设简单,黄土地面上一张草席一几小案,季婵判断现在应该是唐初之前,这个时候椅子还没有出现,而由胡人传入的小马扎凳并没有大规模流行,主要还是席地而坐。李婵脱了高跟鞋,学着老人家盘腿打坐在草席上,按道理在长辈面前是要正襟危坐,好在穷苦人家并不讲究这些,否则这种腿部肌肉压迫血管的方式可是要让她吃一顿苦头。杨兰掏出糖学着季婵拨开糖纸要往老爷子嘴里塞,老人家避开了只是摸着小孩的头让她自己吃,他知道糖是个稀罕物,想来是眼前这个大姑娘给的,东西贵重,本来是不应该接的,但是,看着自家孙女开心的样子,老人家动了动嘴唇,到底还是没有出声。
“娃娃,让你阿婆烧点热水来。”
杨老爷子拍拍杨兰的肩,指着厨房的方向,小姑娘脆生生的应了一声,立马就出去了,不一会儿,杨兰的奶奶,杨秦氏端着一碗冒着白气儿的陶碗进来了。
作者有话要说: 称呼问题:爷爷=阿翁,奶奶=阿婆
自西周时期就有糖的出现,唐代的时候,人们将甘蔗榨成汁,然后加入牛乳用火熬煮制成沙糖,对于穷苦人家来说,糖还是很贵重。
季老师有甘蔗可以吃了。
☆、第 3 章
一碗热水下肚,舒爽得季老师喉咙眼里都直冒白气,她轻轻把陶碗搁置在小案上,仔细搜索脑海中关于与古人交谈的特殊技巧,尝试着开口问道:
“不瞒老丈,奴家初来此地,不知是何朝代,又是什么年份?”
刚出去了趟的杨秦氏放下给老爷子舀的小半碗酒,往系在腰间上的巾布擦了擦手,拢了藏青色的高腰裙也盘腿坐下,接口道:“现在是大唐贞观七年,不知小娘子是哪里人氏?怎么连这个都不晓得?”
大唐!还是最为繁荣的贞观之治时期!季婵心里惊喜,暗自感叹自己的好运气。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强盛的国家。它的疆域东至东海,西至后世的切糕省,南至香蕉干国,北抵蒙古大漠。它的人文风貌、利民制度、农业技术种种都吸引着周边小国来访学习。对于季老师来说,唐朝比之其他朝代对于女子的宽容,才是她现在最为重视。
你见过宋朝大姑娘穿男装骑大马在林子里撒欢的吗?你见过露出半抹酥胸的明朝小媳妇吗?至于清朝和元朝,他们对汉人都苛刻,何况女子?
季老师强压住快要翘起来的嘴角,露出一脸悲伤的模样,虽然演技糟糕,但是糊弄糊弄老眼昏花的老人家还是可以的。绞尽脑汁编造了个理由,内容大概如下:战乱时期移居在海外的汉人,心怀故土随着商船而来,在途中遇到贼寇,拼命逃出,至于父母家仆,则是生死未卜。
杨秦氏沉吟了片刻,抬眼看向正细心照应着小姑娘的季婵,“那季小娘子今后有何打算?可有容身之处?”
52书库推荐浏览: 一伞清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