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林娆眼神信号的顾昶伸出食指手点了点她,又慢步度向导演,拍拍导演的肩,试了个眼色。
导演看看顾昶,又看看林娆,心照不宣地点点头,高声说:“好了好了,小林娆的私事大家差不多就行了,快准备准备,马上演出就开始了。”
看林娆一副不向导演威逼所动的冷静模样,哄闹的众人一边散去各忙各的,一边三三两两凑一起说悄悄话。
导演神助攻让他们都不再去想洛岑这人,有人猜测她的男朋友是不是个年轻害羞的,因为怕生所以才偷偷摸摸地送花来。也有人听了顾昶嘀咕好奇林娆的小男友到底是怎样一个占有欲的人。
被“小白脸”“小男友”的洛影帝在车里打了个喷嚏,殊不知自己被脑洞大开的人民群众艺术家们编排成什么样,卡着时间等着观众差不多进场后,才走进去。
场灯暗了一半,他半摸黑地找到前排靠边儿的一个座位,刚一落座,剧场的钟声就敲响了。
话剧开演前敲钟,是保留了很久的习惯了。
以前是拉铃儿,拉三遍,头两声让观众在位置上准备好,第三遍一响起就正式开始。现在都是多媒体音响,放的是敲钟的音效。
钟声在剧场中回荡,厚重而深远,摒除了观众心底的杂念,用声音让人将注意力集中在舞台。
没有主持,没有报幕,更没有电影开始前冗长的广告。这是一种区别于电影的、剧场独有的仪式感。
很难想象林娆这样一个不循规蹈矩、潇洒恣意的人,内心会钟情而深爱着传统的话剧舞台。相比起来,她对待演电影和演电视剧的态度,就像是对工作那样兢兢业业;而话剧,则像是她用专心工作得以养活的爱好。
洛岑对话剧这条路关注的不多,此前自然也对林娆的成就和付出了解的不深。但即便是林娆那么多影迷,知道她话剧成就的人也实属少数。
某些说林娆“无作为”的小媒体目光更是只局限在她的电影作品,殊不知这九年林娆明显把更大的精力花在了演话剧上。
前些天跟赵益闲聊,赵益听他说了这些事,连声称赞她的天赋,感慨道:“她就算如此还能摘得影后桂冠,怎么说……就有点别人家孩子的意思。”
赵益的看法可能是大多数深入了解过林娆的人的普遍想法,只能怪林娆总是只在乎宣传作品,从不宣传自己。
但他不太同意赵益的话,事实上话剧并不比电影付出的少,两个多小时的台词量,中途不存在NG,连贯而情感充沛的表演。话剧最好的观感体验就是感受不到一丝bug,一气呵成、酣畅淋漓的看到结束。
声乐、形体、台词、表演,话剧舞台是对一个演员四位一体的极高要求。
电影可以靠镜头弥补一些不足,可以靠配音修饰情绪,可以靠特效掩盖肢体的僵硬,可一旦上了话剧舞台,就像站在一面照妖镜前,它将一个演员的基本素养暴露无遗。
所以就更不用说,话剧对演员把握节奏、塑造人物以及掌控观众内心的能力的培养了。
与其说她演话剧之余还能拿影后真厉害,倒不如说正是话剧舞台十年磨一剑的功夫,才让她成为了年轻而当之无愧的影后。
他一开始就是这么欣赏她,喜欢她,心心念念的想和她合作。
在这样物欲横流的世界,她不特别在意那些噪杂,却也宽容地接纳一切好的坏的声音,不出世亦不世俗。她始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正是如此才能达到从心所欲的状态。
后来真的有机会认识了,只是跟她接触了两面,就发现了一个最真实、比他想象中还要好的姑娘,也进而在交流中发现了自己的私心:他不止是想和她合作,更想成为她的灵魂伴侣。
那些记者编辑真的有好好了解过她吗?他们怎么能轻易的给她打上不合群的不作为的标签呢?他们不懂她的境界,也就无怪他们无法欣赏她这样的珍宝。
好在这些好导演好编剧都是明眼人,即使她那么低调、那么乖张、那么不在乎别人的质疑,他们依旧有非用她不可的理由。
面光闪了闪,倏尔灭了下去。人眼尚未适应黑暗,就见舞台上出现一道追光,一个颓唐的剪影在苍白的照耀下映在墙上。
林娆饰演的作为第九位目击者的女人缓缓出现在舞台中央,灰头土脸,身体颤颤巍巍,她精神状态不好,像是很多天没有睡安稳觉似的,狐疑的目光四处打量,双手微微颤抖,让人觉得她患有被害妄想症,甚至质疑她供词的可靠性。
她胆怯地接受着法官的盘问,迎着律师的目光露出可怕的微笑。
那是一种怎样的笑容?是冲破重重迷雾却依旧深陷绝望的凄惨微笑。
台下未必看得清,可这样的神态和她肢体、语气天衣无缝的配合,让人不自觉地就能联想得出来。
为什么,她有什么难言之隐吗?
就这样,演技带动起观众情绪,将人带进一幕又一幕引人入胜的剧情,现实和人性的罪孽被层层剥离,在最后的最后,落下令人啼笑皆非又无尽反讽的谢幕。
目击者才是真正的被害人,而所谓正义的伙伴,才是真正的凶徒。
洛岑先是被最后一幕犯了心脏病突然倒地的林娆吓了个半死,随后又被爆发出惊天狂笑的顾昶惊出了一身冷汗。
52书库推荐浏览: 苏季钦 甜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