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超市去七零_姜一白【完结】(143)

阅读记录

  男人:“……”

  到底是他卖还是她卖, 价格都让她定了?!

  男人念在两人的“友谊”上, 只哼哼了两声,就同意了, “低价就低价,我可真倒霉,咋碰到你这么个……啧。”

  余彤厚颜无耻道:“碰到我这么贴心的店家,价格都帮你计算好了?不用感动,这是我应该做的, 你快告诉我,装修大概要多少钱吧。”

  “按照你的标准,建二层加装修怎么也得120万,这还不是最高档的。不过你可得算想清楚,楼层不能一直加,最稳妥的办法还是买现成的。”

  “没关系,能扩大一点儿是一点儿。”余彤已经想好了,以后她真想做大的话,现在的房子是肯定不够用的。

  这房子早晚得扒了重建。

  不过要真想开一家商场,需要的资金还是很多的,她得多攒点钱。

  余彤和男人约定好,等到她攒够120万就施工,她手里的钱还差20万,所以这段时间她还得努力。余彤想了想,将自己先前画好的白T恤摆到了货架上,现在70年代那边的钱暂时够用,她还是先紧着超市这边再说。

  水彩画的衣服虽然穿不了几次,但是手工制造,价格贵,赚的也多。

  能不能卖出去,就全看余彤设计得好不好了。

  理完货架后,余彤从超市翻出一本食谱,然后抱着自己的设计图离开。

  设计图有好几张,都是她设计得各类的衣服,她一直在卖成品,还没让林香莲按照设计图做衣服。

  倒不是担心衣服卖不出去,她毕竟是后世的人,这年头流行什么衣服她都知道,只是这段时间余彤才发现,林香莲平时白天工作已经很累,余彤不忍心让她晚上再加班加点。

  实在不行,余彤只能自己学了。

  发家致富的路,果然任重而道远啊。

  ***

  翌日清晨,天刚亮,余彤便醒了。叫醒她的是还算温和的阳光,暖阳充斥在狭窄的房间中,房间中有两张小床,以及不算大的窗户。虽然这已经算是环境不错的招待所,但跟后世的酒店比起来,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余彤坐在床上愣了会神,忽然想到,以后给林香莲开个旅馆也不错。

  旅馆也可以卖些食品,零活就雇人干,反正马上就要改/革/开/放了,她再给旅馆取个好听的名字,例如八天九天,说不定将来还能开个连锁快捷酒店呢!

  余彤发现自己想做生意的心越来越大。

  果然只有挣钱能使她快乐。

  起床洗漱后,余彤拉着林香莲去吃早点。

  一出招待所的门,余彤就被眼前的景色惊呆了。

  她是个蛮喜欢复古风的人,沪城则是国内发展最好的城市,此刻不少地方已经盖起小楼,充斥民国古朴风格,远观似画,近看细节也经得住打量。

  余彤抬头看向太阳,阳光温煦,好像这座城市,让余彤心里暖洋洋的。

  她原本还在纠结是不是留着农村户口,以后还能分点好处,但现在一看见沪城的样子,她便决定不走了。她喜欢这个温暖的城市,所以要努力奋斗留下来。

  毕业后先找个单位,把户口挂在单位上!

  沪城的氛围和县城差距很大,人多了很多,也热闹很多。余彤以前看过类似老城区街道的照片,但都没有这里好,这里充满着生活气息,没有被商业化,余彤觉得,这连空气都是怡人的。

  决定了,就在这里开招待所!

  余彤去买了豆浆和油条,与林香莲一起吃完,回到招待所后和老板打听了一下,才知道这里是民国风一条街,就在车站附近,日后也算个著名的旅游景点。

  余彤要是能搞到这里的房子,那日后真的是要发了。

  吃饱喝足回到房间,余彤问林香莲,“妈,你觉得沪城咋样,想来吗?”

  “沪城当然好,”林香莲红着脸,还没从看见大城市的激动中缓过神来。

  这不奇怪,余彤毕竟是见识过“大场面”的人,现在的沪城只是温馨,未来的沪城才真的是楼挤楼挤楼呢。不过林香莲可没见过这些,她当初刚到县城的时候觉得县城已经很好了,万万没想到沪城居然是这个样子。

  “只是……我能留下来吗。”

  大概和后世北漂的人一样,林香莲怀疑自己能不能在沪城生存。

  “当然能啦,”余彤压低声音道,“过两年我想给你开家店,你看看你想做什么?”虽然余彤有自己的规划,但这种事还是要问当事人的意愿,林香莲从没左右过余彤的行为,余彤当然也不能让林香莲为了自己活。

  所以不管在沪城做什么,最终还得林香莲喜欢才行。

  林香莲却被余彤的话吓到,“你、你说啥,来沪城开店?!”

  “对啊。”余彤不以为意。

  林香莲连连摇头:“这咋能行,沪城这么大的城市,哪能说开店就开店啊,再说咱们个人也不能开店,开店都是郭嘉的事。”

  “以为形式会好转的,”余彤认真道,“你看咱们以前挣工分,大伯母是怎么偷懒的?为了防止大伯母这种人偷懒,政策肯定会改。妈,你想开店吗,或者你有其他想做的事情吗?”

  林香莲犹豫了。

  她当然想开店,母亲第一次带她去供销社的时候,因为供销社的东西对她来说都是稀奇没见过的,她就特别想拥有一个类似供销社的店。只不过那时是小孩瞎幻想,现在却是可以真想想了。

52书库推荐浏览: 姜一白 年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