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炕的好处是靠着窗亮堂,夏天坐在窗前,望着外面做针线活看风景都很不错。
南炕的坏处是做饭的时候会冷。
这里的人习惯是,炕在哪边锅灶就在哪边,这样做饭的时候顺便就能把炕烧了。而南边正好是屋门口,冬天会很冷。
虽然冬天张小花不打算叫张老大和赵氏继续住在这里,但她还是将锅灶移到了后面,弄了个火墙,这样做饭顺便取暖。
这样一来就要另外烧炕了,就是直接往炕洞添柴。
张小花看看炕洞问道。
“这能好烧吗?不会冒烟吗?”
赵大叔道。
“不会,着是我搭的炕,肯定好烧!”
张小花这才放心,去看别处。
里面外面又厚厚地抹了一层泥,这是赵大叔要求的,他不知道张老大一家冬天不在这住,所以为了保暖才加了层泥。
其实泥土房子比砖房要保暖,砖有缝隙,泥土没有。
里屋地面用石磙子压实了,墙面抹的很平,上面也抹了一层泥,算是吊顶。
屋子不到二十平,炕上可以躺下五口人,足够这一家人用了。
外屋中间隔开,北面是做饭的地方,开了个小窗,透光通风,外面到时候把家里的那个破桌子和小凳子放在这,当餐厅。
门口是烧炕的炕洞,旁边盘着一个泥炉子,餐厅也能暖和,美中不足的是关上门就没光了。
窗户门都打开着,林风吹进来,整个屋子泛着泥土的味道,张小花深深吸了一口,嗯,比装修的味道好多了!
564 才知道
因为只有两间屋,面积也不大,三四个人干,到了中午就全收拾利索了,下午就可以盖牲口棚子了。
到时候外面再砌个院墙,一个小家就完成了。
除了房子太矮外,从外面看还真是不错,工工整整的,坐落在果园的绿意中,淳朴自然,张小花看上去竟有种天人合一的感觉。
其实她特别喜欢那种茅庐、草堂这样的建筑。
她一直希望自己有钱了,去三亚找个地方盖上几间这样的茅屋,悠闲自在的生活,该有多好。
这个只能去三亚,冬天太冷的地方是不行的。
没想到在这里实现了,虽然打了折扣。
赵大叔也很满意,不过他满意的是里面,在张小花讲解中,炉灶的安排,上面的抹泥都叫他耳目一新。
“出去做工就是不一样啊。”他以为这是张小花从主家那里学的呢。
张小花也没解释,又说了几句屋里的功能布置,全推到张管家的身上。
赵大叔认真地记下,打算回去把家里也改改,这样冬天就能暖和一些。
大家回去吃饭了,赵大婶来了,张老大病的这几天都是赵大婶来替换赵大叔的。
赵大叔回去吃饭,赵大婶就在院子前面的空地上挖土。
“在这里种上点葱蒜芫荽啥的,到时候好吃。”
“赵大婶,这时候种还能出吗?”
“那咋不能,吃到老秋,到时候挖到盆子里,放屋里,冬天也能吃!我看了,这小窝棚真不错,冬天也不能冷!”
张小花笑了,心里感叹,这些贫苦人真是很好满足。
赵大婶笑道。
“小花啊,你爹真相信你赵大叔,这么重要的事他看都不来看一眼。”
“我爹头重脚轻,分家又耗神了,在家躺着呢。”张小花才不会说她爹还不知道。
赵大婶叹了口气。
“你爹啊,就是个老实的,你们家那个房子是他和你娘盖的。我告诉你啊,不是大婶挑事,我和你娘前后脚嫁进这个村的,我可是亲眼见到的,你们盖房子的时候,你奶奶连顿饭都没做。现在倒好,把你们赶出来了!真是的!”
张小花笑了。
“大婶,出来也好,省的在家里打架。”
“那倒也是。看看我这嘴,跟你个孩子说这个干啥。”赵大婶摇摇头,问起了自家小子学习的事。
“大婶,你快歇歇吧,等我爹好了,叫他来挖。”
“这点活算啥,没事!”
赵大婶觉得自家男人拿了人家一百文钱,不多干点不太好。
张小花也不坚持了,就说起了三个虎的情况,着重介绍赵三虎的聪明、赵二虎的武力、赵大虎的忠厚。
赵大婶听着自家三个虎这么有出息,笑的都合不拢嘴了。
这边赵大叔回家吃完饭,没有直接去果园,而是来到张家,看看张老大病好没好,顺便说一下窝棚的事。
虽然知道张小花回来肯定会说,可张老大交给他了,咋也得亲自交代一下。
他直接从张家的后院进来,赵氏也刚回来,正在院子里摊晒从菜地锄下的草。
“他赵大叔来了!快进屋。”赵氏放下草,招呼着。
赵大叔道。
“我来看看大牛他爹,咋样了,好些了吧?”
“好多了,这些日子叫你受累了。”
“这是啥话,应该的!”
赵大叔说着进了屋,赵氏去倒水。
张老大见赵大叔进来,也从炕上起来了。
“你躺着吧,我来看看你。”
“没事,我好多了,我还寻思着下午就去果园呢。那边没事吧?”
52书库推荐浏览: 风吹云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