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说刘芳舍不得把灵液给大家喝,主要是因为自半年前刘杏花就没有再往厨房的大水缸里滴灵液,厨房的水也就没有甜味了,如果她冒然地把灵液给大家喝,只要是没失去味觉的正常人都能知道有猫腻了。
以前刘芳还觉得灵液是好事,但现在却觉得也许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好。
怎么回事呢?自两个月前起,刘家的伙食除了刘芳自己的和永力媳妇的,其他人的都下降了,原因是一家子气色太好,对比太明显了。
这也是刘家才发现不久,天气寒冷,村里人家今年收入也不好,许多人家节衣缩食,一天吃一顿饭,瘦的厉害,而刘家人却红光满面,其他人见了更觉得刘家是大户,羡慕嫉妒恨就不用说了。他们又不知道是灵泉的缘故。
转眼,临近年关,新年的气息活泛了。
去城里打短工的男人们回家了,上学堂的孩子也放假了,城里的集市热闹了,并且由以前的五天一小集十天一大集,变成现在三天一次小集五天一次大集,这种情况要到正月十五过后,才会恢复正常。
早上,刘家的媳妇子都出动了。由大房刘存孝赶着自家的牛车,载着刘家五房媳妇和李春华、刘芳六人,浩浩荡荡去了县城。
难以想象,这是刘芳第一次去县城,刘家人除了年纪还小的永宝,就只有她了,就连刘杏花都去了两次。
这倒不是她不能去,而是不想去,她以前是真的不喜欢古代,泥巴路,晴天坐牛车颠簸,雨天道路泥泞,而且这个时代刑侦技术落后,她又没有长大,要是不小心被拐子给拐了,怎么办?
诸如此类的原因还有很多,重重因素下,她也是现在才第一次来。
城门上方的墙壁上镌刻着两个大字景县,门口站着两个兵士,在收进城费,一人一文牛车五文,价钱还挺贵,为了省钱,她大哥和牛就只好在城外等了,好在并不只有她一人。
“行了,就按在家时说好的那样,各自去买东西吧!买完东西后就出城等着,记着,银钱省着花。”
“知道了,娘。”
说完李春华就带着刘芳走了,并不想跟她儿媳妇一路,她们要先去李记布庄把绣品卖了。
刘芳想着第一次进城,买的东西恐要多一点,就特意赶制了一副猫戏蝴蝶式样的大图,估计能得个四两银钱。而李春华要卖的绣品就多了,她自己做了二十个荷包,每个能卖到二十五文一个,众儿媳妇托她卖的荷包、手帕约有一百二十来件,大概能有一两多银钱。
卖绣品还不是最重要的,李春华主要是想把李记布庄的李掌柜介绍给自家闺女认识。以前闺女不想来城里,绣活都是她卖,以前年龄小还好说,现在年龄大了,要是与李掌柜关系搞得好,这好处可就多了。
她和李掌柜是老相识,以前做丫鬟时都是在李记布庄卖的绣品,那时李掌柜还是郡城的李记布庄的伙计,现在已经是景县分店的大掌柜了。
关系好,至少她能不给钱就拿走布庄大部分的布头,大的布头能拼衣裳,小布头也可以自家做荷包、鞋子,十分划算。
“李掌柜,新年好啊!看您店里,真是红红火火啊!这是我老女,最是乖巧不过了。”李春华带着刘芳走进布庄,一眼就看见李掌柜。
李掌柜长相普通,面带微笑,双眼有神,不时有精光闪过,是个笑面虎,这是刘芳的评价。
李掌柜看见李春华也高兴,不说两人的交情,单是李春华的绣品就让她瞩目了,是这景县数一数二的绣娘。
“都是托您的福,我也就混口饭吃。这闺女长得真好,多大了?”
刘芳行了个礼,“回李叔,我今年虚岁十一了。”
又是一通寒暄,李春华和刘芳两人来时一大包东西,离开也是一大包东西外加一匹织染的比较好的浅粉色细棉布,大包是布头,棉布是李掌柜送给她的见面礼,真是财大气粗,这匹布怎么说也得值个四百钱吧!
作者有话要说: 人长大一点,副本才好开启呀!
☆、常态
这年代的城市饶是再繁华却也连现代的三线城市都比不过,生产力实在是不够看,但这并不妨碍它独特的美。
景县在广阳郡的同级县城里,排名只能算中等。全县约有一万四千户人家,县城有四千户,其余一万户都分布在景县周围大大小小三十几个村落中,算得上是个大县。
人多,景县县城还比较繁华。尤其是眼下正值年关,赶集置办年货的人也多,街上热闹极了,来来往往的人,做买卖的讨价还价声,喧闹极了。
刘芳紧紧的拉住李春华的胳膊,生怕被人群给挤散了,好在虽然吵闹了点,但刘芳的要紧事却也办了不少。其实她一没长大的孩子能有什么要紧事,免不得就是吃吃喝喝,像那如意斋的好几样糕点,她惦记着要多买一点。
糯米水晶糕是她最爱吃的糕点,二十文一斤呢,以往她没来过不知道卖的这么贵,可她爹每次送货都会给她买上一斤,打一个月三斤来算,也得六十文,要知道一斤精米也才八文,她吃的不是糕点,是她爹略显深沉的爱呢!
还不止如此,她一个月还要吃别的零嘴,自家出产的花生、瓜子就不提了,县里如意斋的桂花糕、碧玉紫金糕,食味坊的脆皮鸭,以及城东饼铺的葱油饼,花钱不少。
52书库推荐浏览: 怀忧公子 种田文 女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