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女学堂_金佶【完结】(962)

阅读记录

  但是在以往,每一次的战争发动,几乎已经让封建朝廷把所有的资源都已经压上。

  钱汝君开通贸易的做法,让草原人一时之间有点迷糊,但钱汝君发的铜板不是假的,虽然他们大部分时候,是用不上铜板的。

  应该说,他们一辈子就没有用过钱这种东西。

  他们如果要交易,都是拿东西换东西。只要需要的东西,就是好东西。他们不知道,他们拥有的东西,在其他地方是什么价格,他们没有机会知道。

  四铢钱可以换吃食。他们从钱汝君还有学堂岛学生口中得到这样的说法。

  以后,这个城市,就要用铜板来交易过日子。

  钱汝君为了开通贸易,已经从金麦城还有长安的中央水塔区开通商队往银河城移动。

  他们还会带来更多的普通商人。

  商人,从来不会缺乏勇气。

  所以钱汝君必须收集更多的物资。

  如果有特殊的功劳,还可以多领一些铜板,就可以吃到更多。两倍的奖赏,不管是不是被洗脑的人,都不能错过。

  草原人的脑袋,突然懂了什么叫做钱,发现钱是一件很好的东西。所以要多换一些过来。

  反抗的人没有,因为这是钱汝君的命令。

  比较麻烦的是他们有了太多的选择权,这在他们的人生没有出现过。

  他们不记得以前过的是什么日子,但是可以肯定的说,这种事情,在他们的人生,是头一遭。

  在街头晃来晃去的时候,草原人往往不知道自己要吃些什么,等到决定了想到了可能已经被别人吃完,最后只能捡人家剩下的。

  一次两次之后,这些人总算开通了脑筋,知道抢食这种东西,如果不第一时间决定什么可以吃,他们就会吃难吃的东西。

  人和人不同。

  草原妇人做出的菜自然也不同。

  有的人同样是,钱汝君学堂岛学生教学出来的,却做的是猪食狗食。也有人坚持要做自己脑中印象最深刻的食物。

  有些人明明是简简单单的东西,却能够做成美食。

  猪食狗食,即使肚子再饿,在这种平常都有饭吃的人的嘴巴里是不愿意接受的。

  自从他们加入钱汝君的阵营,也就是他们重新有了记忆开始,他们就没有挨过饿。

  一餐不吃,还能够忍受。

  但是两餐不吃,就令人受不了了。

  事情刚开始的时候,总是变化最大的时候。

  钱汝君发现,每一天,他们的购买行为都有很大的变化。

  三天时间,足以让消息开始在草原人中传遍。

  那些店铺食物比较美味,身为好朋友总是要分享,于是更多人知到这些店,排满了人,食物也更快的销售完毕。

  有了钱,他们就能够进更多的货,所以他们跟学堂岛学生这边,要的物资也就更高了。

  钱汝君有资格相信,只要不到半个月的时间,这几家店估计会来跟学堂岛学生申请,扩大经营,甚至会请一些人过来帮忙。

  这些人只有小孩或其他女人。钱汝君暂时不予许男人从事商业活动。

  其他女人基本上都是安排来开店的,因为女人的数量比男人少太多了,这么做并没有什么问题。

  钱汝君也不准草原人欺负女人。女人少,自然在大家眼中也变得珍贵起来。

  在做生意没有办法赚钱的情况之下,生意做不好的妇人就没有钱买货物,只能把店关起来,接受别人的雇用。因为开店并不是不要钱的,钱汝君还是会跟他们收场地费。

  至于学堂岛的物资,大概还要过长一点的时间才会有人相中,问可不可以卖?

  这时候,这些物资就可以转卖给这些人了。

  钱汝君卖东西的方法,不是用钱,而是用物资。

  在起初的时候买这些物资是比较便宜的,就不知道这些,做实物做不好的人有没有眼光看到这一点。

  贸易开始之后,银河城的变化非常的明显。

  为了得到更多可以,换成铜板的物质,大量的草原人开始在四面八方寻找。

  有些人上到阴山,找到一些草木,确定可以换之后,针对那些草木开始大量砍伐。

  幸好钱汝君对于树木的砍伐有规定,如果砍了一棵,就要种十棵,对他们来说,种十棵小树苗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至少钱汝君并没有规定,他们必须把这三棵小树苗看到大,所以他们心里是没有压力的。

  有些人,他们在草原上游荡,收集更多的草带回来更多的草让马作为饲料,应该是钱汝君所欢迎的。

  事实上他们的猜测也没有错,要养这些小羊,虽然他们把社大部分的工作,给小孩子,但是如果能够从别的地方带来更多草,就能在更小的地方养更多的牛羊。

  在一个城市旁边,如果实施游牧,需要耗费的土地太多,最好的方法,还是放牧或是栏牧。

  对于草原人来说,栏牧这种东西,他们比较不了解,但是对于小孩子来说,接受能力比较强的小孩子很快就学会栏牧,栏牧最重要的其实还是防疫能力。还有运动量。

  大量的牛羊挤在一起,运动量会减少,而且传染疾病会变多,所以他们必须特别注意,羊群,牛群有没有生病,如果生病必须马上隔离。

  由于钱汝君说,牛马羊的运动量其实跟肉的味道非常有关系,所以他们就相出办法,将这些牛马羊设立一个圈,难让它们可以一直走。

52书库推荐浏览: 金佶 女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