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文读过不少潘越在期刊上发表的文章,但没有看过这篇获奖作文——可见再好的数据库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搜集信息的渠道永远不能只依靠电脑。
李泽文随口道:“结构精巧,也很投巧。”
“‘投巧’,什么意思?”
“我认为可能是真事,所以他比别人占了先机。”
“确实有这个可能……”和这次得奖相关的许多细节都已经被郗羽淡忘,但文章给他的感觉还在,“但他胜过许多高年级学生得奖,肯定不是因为题材投巧,原因确实是因为文字本身出色。我记得这篇作文的文字很有张力,让人身临其境。”
李泽文道:“我说的投巧是形式上的取巧,征文比赛必须要在形式上表现出色才能博得最初的关注,但最后拿到大奖,则必须要靠文字取胜。潘越对文字的掌控力非常强,以他这个年龄来说极为难得。”
李泽文说着,看了郗羽一眼。
在这么多年后,估计她早就不记得自己当年写了什么作文,却依然能记得潘越的大作,这就是好文章的感染力——哪怕这个人已经不在世上,他的文章依然可以感染世人。
“在他出事前的四月二十六日,学校进行了期中考试,潘越期中考试成绩如何?”李泽文浏览着校志,问她。
“……这我就不知道了……”郗羽想了想,“他的成绩还不错,中考成绩差不到哪里去。”
她和潘越毕竟不是一个班的,平时来往极少,而且十几年前初中生们还是比较讲究男女大防的,她对潘越的日常生活了解极少。
李泽文也没指望她能记住那多细节,“嗯”了一声,手指指向了书页中的某一行:“南都二中每年都会举行一次大规模的元旦晚会,你在二中的那一年的元旦晚会上,你们班的舞蹈获得全校二等奖。”
“是啊……这点事我也记得。”
语气如此肯定,李泽文又抬眼看了郗羽一眼:“你有参加舞蹈比赛?”
郗羽“呃”了一声:“有的……”
这件事在李泽文意料之中。她所在的班级全班人数五十二人,女生不过半数,凭郗羽的身高和长相,不选她参加舞蹈队根本说不过去。
“二等奖应该是个不错的成绩?全校这么多班级,获得一等奖仅有三个班。”
“成绩确实很不错……大概是因为我们练习很刻苦吧。每天中午也要练,晚上放学了还要练,周末还要抽半天时间来练习。”
“给你们编舞的是谁?”
“是我们的音乐老师,她要求比较严格。”
“你们跳的什么舞?”
“我也说不好,民族舞?就是穿着古装,撑着一把伞跳的那种。”
“这个小舞蹈队有几个人?程茵有没有加入舞蹈队?”
“我们一共有五名女生,程茵当然有参加。她舞跳得特别好,比我这种凑数的强很多。我差不多也是那时候才和她有点熟悉了,之前几乎和她没怎么说过话。”
“谁给你们编的舞?”
“我们的音乐老师。”
“她应该也是你们年级的音乐老师?如果她指点你们一个班,其他班难道不会觉得不公平?”
“不是每个班都选择舞蹈,不少班级还会选唱歌、乐器等节目,”郗羽无奈道,“至于我们班为什么表演舞蹈,是因为有人说我们班漂亮女生多,不跳舞就太可惜了……音乐老师觉得说的对,周老师也支持这个提议,所以我们就赶鸭子上架了。”
李泽文莞尔。“有人说”多半是郗羽打了个折扣,真相很有可能是“班级男生的共识”。这说法毫不夸张,哪怕是全班其他女生都长相平平,只要有郗羽和程茵在,照样可以大大提高班级的平均颜值。如果其他三名小舞蹈队的女生能达到清秀的水准,这几位女生再穿上古装撑着伞跳舞,男生们绝对会像打了鸡血一样鼓掌欢呼,也不难理解她们为什么会得二等奖了。
“你们的小舞蹈队有合影吗?”
“没有,”郗羽说,“我当时光顾着紧张了,想不起照片这回事。”
李泽文“嗯”了一声,又翻过了下一页。
“教授,你要这本校志就是为了看这些吗?和潘越、程茵有关的信息?”郗羽问。
“有没有他们的信息不是我最关注的,我想全面了解整个学校的环境氛围。”
郗羽是个好学生,当然听懂了这段话。在大部分案件里,研究受害者的环境都很重要。就像求一个未知的方程,受害者的生活环境、结交的人群仿佛已知量,已知量越多求解越容易。只不过在她看来,校志记录的事情是太概述了,想从中看出这些事情对潘越的影响……郗羽觉得还是挺难的。
“可环境本身太复杂了,是混沌系统,也不好预测。”
“海洋大气环境固然复杂,但也会形成规律的环流。比如说,在一个贫富差距大失业率极高的社会,非正常死亡里为财而死的比例一定相当高,毕竟大多数恶性犯罪都受经济形势的影响;在一个校风恶劣校园欺凌遍地的环境里,造成学生心失衡的最大压力可能来自于群体的压力;在一个升学压力极大的名校里,引发学生心理压力最大原因一定是学习上的负担。”
52书库推荐浏览: 皎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