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伯禹原垂着头,闻听此言,面上闪过一丝冷笑,他抬起头来,面色苍白,神色温和依旧:“夫人切莫悲伤,儿无事,是儿冒犯了父亲,夫人切不能为此怨怪父亲。”
卫夫人拿着帕子的手一顿,抹了抹眼角道:“大郎说哪里话,为娘只是心疼你,哪里会怪你父亲?”她叹了口气,“你伤得这样重,好生歇着,这段时间可莫操劳了。”
她匆匆的来,又匆匆的走,不过白洒几滴眼泪,话里话外透出的意思都是大公子不懂事,触怒了使君。府中人说起来,却都赞卫夫人慈母心肠,对先夫人留下的孩子也一样疼爱。
瑶姬听说了,只是冷笑,罢了,她虽然瞧不上卫夫人的作派,到底二哥对她很好,便瞧二哥的面子,她对卫夫人也一向恭敬。
只是谈伯禹的性子,她素来是知道的,这位大哥行事滴水不漏,尤其对谈珩这个父亲,素来表现纯孝,怎么他竟会触怒了谈珩?要知道能让谈珩气得动家法,把谈伯禹打成这样,可一定不是小事。
这边厢她还想明白,谈珩却派人来寻她。瑶姬到了谈珩的书房,谈珩照旧坐在书案后,开门见山道:“上次阿爹与你说过的事,暂且就不提了。”
瑶姬原还没反应过来,愣了一愣,才又是喜又是疑。
只听谈珩道:“那程家七郎虽说人才样貌都不错,还是轻浮了些,你,”他顿了顿,“你大哥说的是,到底阿何只留了你这一个女儿,你们兄妹俩小时候吃了许多苦……”他难得说这样的话,神情竟略带怔忪,最后温言道,“放心,阿爹定然给你挑个更好的如意郎君。”
先不论谈珩的许诺,瑶姬在回房的路上,满心里都是疑惑惊讶。她是个聪明人,稍稍一想便明白了,恐怕是谈伯禹不知从哪里知道谈珩要给她说亲,她不乐意,于是去寻了谈珩。不知他对谈珩说了什么——想来与已故的何夫人有关,谈珩大怒之下对他动了家法,但也不再打算把瑶姬嫁给程七郎。
这太不可思议了,谈伯禹十年如一日的对她冷淡,连谈珩都知道这兄妹俩不合。瑶姬心里并未怨怪过谈伯禹,但也没指望谈伯禹会为了她做到这种地步。
她是最清楚的,那个温文尔雅的大哥,因为身份尴尬,又身带残疾,在骁勇善战的二哥映衬下,显得光芒黯淡,甚至有些懦弱的大哥,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谈伯禹,大哥……她原本走着走着,忽然停了下来,有多久了,他们兄妹俩没有再说过贴心的一句话,明明他们曾是那样的亲密无间。
“三娘?”阿崔唤了一声。
只见她猛地调转方向,抬脚就走:“去大公子那里。”
怎么感觉写着写着更像宅斗文了【懵逼脸
下章发兄妹糖(ω)
PS.关于本章描述的情况,对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古人确实如此
他们羞于或者说畏惧于被冠上“乱臣贼子”的名头,即便逼前朝皇帝退位,大部分也还要给自己包装一下,说是前朝皇帝禅位给自己的,比如魏文帝曹丕,或者自己本来就是前朝后人,比如光武帝刘秀
这个故事的背景部分参照东汉末年,以此时代的曹操举例,曹操在世之时,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在他那里完全没有任何尊严可言了,但曹操明面上依旧是汉朝的臣子,他直到死前都是魏王,而没有称帝
这个称帝的梦想由他的儿子曹丕完成,这也是曹丕在历史上被骂得那么惨的部分原因
将军令4
五更时分,外头飒飒的一片轻响,雪霰子打在窗棂上,从那麻纸糊做的窗扇外透出光来,瑶姬睁开眼睛,原来是下雪了。
天还未亮,外稍间里静悄悄的,陪床的丫鬟想是还未醒,她便躺在床上睁着眼睛发呆。家里的下人都说,今年冬天想来难熬,衡阳在南边,很少有下这样大雪的时候,这几日郡守府衙里人来人往,郡丞领着一干部下忙着安民施政,好熬过这难得的严冬。
那位郡丞瑶姬也是见过的,是个笑起来一团和气的老好人,让他管着这偌大一个衡阳郡,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是以他几乎日日都派人来问:“府君的身子可好些了?”
他是外男,何夫人不能接待他,便只能让儿子出面,谈伯禹一个十一岁的小小孩童,如今已很有些样子了,命下人上了茶,客客气气地回道:“世叔连番辛苦了,只是家父依旧卧病,实在起不得身。”
他到底还是小孩子,送走了郡丞后便有些不自在,回房问何夫人:“阿娘,阿爹究竟去哪了,阿爹一日不回,我们总不能这样一直瞒下去。”
何夫人叹了一声:“你阿爹临走前吩咐,切不可教人知道他不在郡守衙门,我虽不知他究竟有何事,必然十分紧要。”
有什么要事,需要谈珩偷偷出城,还不能让任何人知道?
瑶姬百思不得其解,即便她聪慧过人,当时也万万没有料到,她的父亲发现了胶西王有要谋反的迹象,却瞒着妻儿,不仅没有告知他们,反而还让他们留在衡阳做诱饵。
因着男主人不在,府中虽只有几个心腹知晓,何夫人还是暗中整肃门庭,她心里不安,总觉得有什么大事要发生,拘束了两个孩子不教他们出门,只在家里读书习字。
52书库推荐浏览: 红烧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