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怡然说道,“漕运在国家、军事中的作用我就不说了,朝庭利用它把征来的税粮运到京城,除了以俸禄的形式供养京畿权贵外,又会出现在各大粮行,通过粮行售给普通民众,让他们得以生存。我主要想结合通州这一特殊的地里位置,讲一讲它在民生方面的作用。”
“好,夫人请讲!”
“蒋大人,有舆图吗?”
“有,我来拿。”蒋远霖从书架上拿出舆图。
林怡然指着几个水陆相邻的小针城镇,问道,“蒋大人,从江城一路过来,发现什么问题了吗?”
蒋远霖想了想,“夫人指的是那方面?”
“繁华程度!”
蒋远霖回道,“有发现,靠近河道的小镇总是相对其他地方繁华。”
“对,”林怡然说道,“就是因为水道交通便利带来的好处。”
蒋远霖边听边点头,深以为是。
林怡然继续说道,“如果漕运兴盛,沿道的城镇肯定兴盛,因为它会带来大量商品和贸易机会,极大地吸引各地商人、小贩及其他各类人者的汇结,而通州城是这些城镇中的佼佼者,它前有大江,北有通榆河,如果有机会,把北边的榆河和邗河连贯起来,中间不用转陆运……”
她边说边指着舆图上的河道说道,“通州很可能会成为南方通北方重要的转运点。”
夏宗泽赞同的说道,“宁国和平国地多贫瘠,粮食多靠南调,如果接通这两点,确实非常有战略意义。”
林怡然微笑一笑,“我说这事,就是几句话的功夫,可是你们如果做起来,非集朝庭之力,非集万千民众之力不可,没有这两个条件,我这就是纸上谈兵,毫无用处。”
夏宗泽叹道,“如果天下能够统一,我一定建议疏通榆河和邗河。”
“希望王爷早日达成所愿。”
“你继续说——”
“好!”林怡然继续说道,“再说,就说到这调节物价之事了,通州城的商家为何敢奇货可居,很大程度上,是通州城的水运没有发挥它的作用,没有多少商品可流通,让商人钻了空子。为何没有多少商品可流通,蒋大人,现在知道为何了吗?”
蒋远霖说道,“我特意去查了,有三个原因。”
“请讲——”
蒋远霖回道:“第一,是打仗的原因,我们宁、吴两国交战,导至了漕运呆滞,第二,是河道落水期,能吃水的船进不了通州城,导致了商品稀少,商家卖高价。”
“我想,除了落水期的原因,其实更重的是二百年的战争,让通州城周围的河道都积淤了,河床上升,干旱时不能走船,洪劳时,河水决堤,淹没了多少村庄、良田。”
“夫人,这就是我所说的第三个原因。”
林怡然叹了口气,“我们林家在外面流浪了七、八年。”
“吴国朝庭应当清淤河道的?”
“那来的银子?”林怡然嗤笑说道。
蒋远霖叹了口气。
夏宗泽说道,“吴国这几年,为何不是主战场,就是因为这原因——赤贫。”
林怡然点头,“所以通州成为我们东征的至重点,这个重点并不是打下它,而是发展它,让它成为宁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蒋大人,听到夫人的话了吗?”
蒋远霖连忙拱手行礼,“下官明白。”
夏宗泽说道:“蒋大人,你身上的担子不轻啊!”
“下官愿承其重。”
“好!”夏宗泽赞赏的说道。
林怡然说道,“转回刚才的话题,漕运是维护王朝稳定和制衡社会的重要手段。”
蒋远霖和夏宗泽都深以为是。
林怡然继续说道:“利用漕运进行社会制衡与调控,可以做到两点。”
“那两点?”
“一是赈济灾荒!”林怡然说道:“这主要是用来调节各地区由于自然灾害等造成的收入、上供及粮食市场上价格的不平衡。把丰收地方的粮食运到自然灾害区,这个过程就是通过漕粮来实现的。”
“确实如此。”蒋远霖赞同说道。
林怡然继续说道:“二是籴与粜”①
蒋远霖问道:“何意?”
林怡然回道:“不管籴还是粜,其实最终的目的在于平粜,平粜你们能听懂吗?”
蒋远霖点点头,“下官明白。”
林怡然说道:“缓解粮食生产、灾害等因素对市场造成的冲击,完全从调节市场、平抑物价出发,不让物价过高,也不让物价过低,全靠漕运大批量调动调节。”
“下官明白了,就像这次通州。”
“对!”
蒋远霖拱手对林怡然说道,“多谢夫人指点。”
林怡然说道:“我也是从书上看来的,只是个大概轮廓,余下的细节,要靠你自己琢磨。”
“好,下官一定尽力做好她。”
有了努力的方向,蒋远霖觉得自己不在是个无头苍蝇,再加上夏宗泽放了漕运权力给他,他更有劲干了,可等干起活来,发现了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没有人手,若大的通州府,不可能什么事都让他亲力亲为吧。
52书库推荐浏览: 冰河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