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倾城的头皮更硬了:“不是,朕根本就没有听说过什么诗仙李白。”
“哦……”白书夜拉长声音,“那看来是这位李白冒充了凤游皇帝,把凤游皇帝的诗作都算成是他的了。既然凤游皇帝才是这位真正的大诗人,我们今日能得一见,实在是三生有幸。凤游皇帝诗才如此惊艳,刚才也说今日吟诗作赋是助兴图乐,理当多做几首诗,给我们开开眼界长长见识。外面花园里那株垂丝海棠开得正好,能不能请凤游皇帝以海棠为题,即刻赋诗一首?”
凤倾城背后有冷汗隐隐冒出。
她知道白书夜现在在拆她的台,故意指了海棠要她作诗,因为李白根本就没有写过什么以海棠为题的诗词,她要用也无从用起。
她脑子里飞快地把其他诗人词人写海棠的作品都过了一遍,但其他人的风格跟李白差距迥异,别说海东皇帝这种精于诗赋的,就是一般的文人都能察觉得出来不对。要她自己做,当然是更不可能的事情。
没有办法,眼下她只能强行拒绝:“朕刚才已经做了一首诗,现在没了这份兴致,吟诗作赋需要兴之所至,勉强做出来的诗也未必是什么佳作。”
这个回答已经十分牵强。因为以李白这种程度的奇才来说,文思如泉,七步成诗,有人邀他写诗,他洋洋洒洒随笔就能成篇。
这种场合上邀请人作诗,一口拒绝是很失礼也很不合常理的事情,就连大晋皇子都勉勉强强做了一首诗出来,凤倾城这种有诸多惊艳之作的“大诗人”,坚决不肯作诗就更显得奇怪了。
海东皇帝第一次遇上这么高的诗才,其实很想听凤倾城继续作诗,见凤倾城拒绝,也觉得莫名其妙。但凤倾城凤游皇帝的身份,这是她的自由,他总不可能逼着对方作诗。
白书夜却一点没有善罢甘休的意思:“凤游皇帝不肯作诗,那我请教凤游皇帝一些问题应该可以吧?《侠客行》这首诗里面,有这么几句‘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救赵挥金锤,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应该是用了两个典故,但这典故到底是什么典故,能不能请凤游皇帝解释一下?”
这些典故都是白书夜那个时空里历史上的典故,这个时空对此一无所知。海东皇帝也正觉得不明其义,问凤倾城:“朕也十分不解,凤游皇帝用的这典故是哪一国什么朝代的事情?”
就算不作诗,解释一下大家都不明白的典故总可以吧,这要是再拒绝,也太说不过去了。
凤倾城这次的确没法拒绝。但她一时间还是答不出来,因为她根本不知道这两个典故的详细内容!
她在穿越之前是个杀手,本来就不是专研文学的。这些诗词都是她少女时代所接触,能记下来已经是靠着她非凡的记忆力,很多都是强记硬背,只了解大概意思,知道什么样的诗词可以用在什么样的地方,这就已经很不错了。
但里面的典故到底是什么典故,她哪能都知道得一清二楚?
满堂所有人都在盯着凤倾城,她实在躲不过去,只能硬撑起底气开口胡诌。
“信陵和邯郸都是数百年前凤游历史上的地名,朱亥和侯嬴是两个高手,这是凤游的冷僻典故,其他国家当然从来没有听说过。”
白书夜追问:“那‘救赵挥金锤’里面的这个‘赵’又是什么意思?”
凤倾城勉强地:“是一个姓赵的名士,朱亥和侯嬴救了他。”
白书夜突然实在憋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赵’是一个姓赵的名士?……凤游皇帝,就你这文化水平,搁在高中做语文阅读理解肯定不及格。”
众人的目光全部转过去聚在他的身上,白书夜强行忍着笑。
“抱歉,是我失礼了。我来告诉你们这几句诗里面的典故。信陵是信陵君魏无忌,战国四公子之一,为人礼贤下士,门下食客三千余人。朱亥、侯嬴都是战国侠士。朱本是一屠夫,侯原是魏都大梁东门的门官,两人受到信陵君的礼遇,成为信陵君门客。后面两句则是信陵君救赵的故事。‘赵’根本不是人物,而是赵国。秦军围攻赵都邯郸。赵国平原君向信陵君告急,信陵君用侯嬴之计,窃得魏王兵符,朱亥锤杀魏将晋鄙,自将魏军救赵,遂解邯郸之围。大梁城是魏国都城。”
“这几句是李太白在上面渲染了侠客精神后,承上启下过渡,将侠客与战国时期信陵君这样的‘明主’联系起来,表达李太白想结识像信陵君这样的明主的希望,以及政治抱负。接着写信陵君款待侯嬴和朱亥,两位侠客为信陵君的大义和感情所感动,意气慷慨激昂,许下诺言。赞扬朱亥挥锤击杀晋鄙而震惊赵国,虽然侯嬴和朱亥都死去,但在魏都留下盛大声名,侠骨传香,不愧为当世英雄。”
“这些人物、地名和国家不在凤游,甚至不在这片土地上,距离这里千万里之遥,根本不会出现在这里任何一个国家的记载之中。一问凤游的史官就可以知道,凤游历史上从来没有过信陵邯郸这些地方,也没有这些人物。”
白书夜看凤倾城想说话,不等她开口就又打断了她。
“凤游皇帝大概是想说,历史上虽然查不到,但这些典故太过冷僻,只有你一个人知道,可是典故之所以被叫做典故,就是因为有一定的来历出处,用起来才有意义。凤游皇帝既然如此才华横溢,怎么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在诗词里面尽是用其他人都不知道的典故?”
52书库推荐浏览: 一襟晚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