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大家纷纷向别人打听。
王家村的人算是比较低调的了,要不然他们村的富庶也不至于只传了附近几个生产队,离得远一点都听不到了。可奈不住这些人捧啊。
这些农村人基本上没什么心眼,别人奉承两句,有那嘴不严的就说出去了。
更别说孙大琴这种不用别人问,自己就把话全往外倒的主了。
她也就是平时不怎么出村,要是路上没有民兵卡着她,估计一件事,她能闹得方圆百里都知道。
见大家问她,孙大琴自然有问必答。
照钱淑兰来说,孙大琴也就一点好处,她传八卦的时候从来不会夸大,她听到啥样,看到啥样,她就实话实说,绝对不会添油加醋。
有人问她,“你们真能分到这么多钱?”
“骗你有糖吃啊。”孙大琴见她不信,有点恼了,“爱信不信。谁求着你信了。要不是我娘说带领大家一起过好日子,我才不把这么好的养鸡秘诀告诉你们呢。一点好处都没有。也就我娘才能干出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来。”
钱淑兰走过来,“你又编排我什么呢?”
孙大琴忙从位子上站起来,朝钱淑兰腆着脸笑,“娘,我没说你呢。我是说他们不识好歹。白得的养蚯蚓方子,他们还不要。这些人该不会是傻子吧?”
其他人脸都绿了。可心里却开始相信她不是说假的了。
钱淑兰笑着道,“话不能这么说!他们这是严谨,养鸡不是那么容易的。”
孙大琴瘪瘪嘴没说话。
其他人脸色好看不少,纷纷向钱淑兰打听小鸡苗的事情,“买我们生产队的鸡苗好处有两点:第一不会生鸡瘟,二是可以免费获得养蚯蚓的秘诀。”
“那价格多少?”
钱淑兰笑着道,“两毛钱一只。”
大家倒吸一口凉气,惊呼不已,“这么贵?”
钱淑兰呵呵笑,贵吗?这些全是她用金币换的好吧。其实已经算是便宜了。毕竟一只鸡能创造的利润是非常大的。
每只鸡每年都能下两百多个鸡蛋,三分钱一个,养三年卖掉,那就是十八块钱。再加上鸡本身也能卖钱,四毛钱一斤,大概四斤重,那就是一块六毛钱。
加起来是十九块六毛钱,只要两毛钱成本,超级划算了。
大家见她算得有理有据,十分心动。
“我们也定一些吧。养不了这么多的,我们可以先养五百只。”
“我也觉得可以先定一点。厂长,我们生产队想定五百只。”
有那心动的干部们立刻开口了。
钱淑兰指着孙大琴道,“你们找她登记就行。她是会计。”
于是大家全都围着孙大琴登记交钱。
正在这时,外面有人冲着这边喊,“钱厂长,我来拉小鸡苗了。”
是林文林的声音,钱淑兰看着人群中挤进来一个男人,他头顶上顶着一摞箩筐。后面跟着几个他们生产队的壮小伙,每个人手里都抱着一摞箩筐。
到了钱淑兰跟前,他把手里的藤筐放到脚边,急切地问,“我们要的一万五千只小鸡苗,都孵好了吗?”
林家村前年要的是五千只,去年是一万只,今年定了一万五千只。除了公鸡被卖了,母鸡一直留着下蛋。
钱淑兰翻了个白眼,“哪有这么快。现在只有四千只。你们跟我来。”
正在登记的人听到两人的对话,都惊呆了,好半天才回过神来问,“一万五千只小鸡苗?”
正在登记的孙大琴听到她的话,停下手里的动作,翻出前一页,指给他们看,“你们看看这还有要三万只的。”
当干部的,不可能不识字,要不然怎么宣读上面发下来的文件呢?
看到真有这么多,其他人也顾不上登记了,纷纷去看真假。
刚孵好的小鸡都要吃过钱淑兰的药才能卖出去的。可她也不可能一天到晚全都待在这边喂药,所以起码要等三天。
一行人到了拐角处的一处栅栏,里面摆了许多大木桶,木桶里是一只只嫩黄的小鸡苗。木桶里面洒着玉米粉。小鸡仔时不时地啄几下。
钱淑兰打开了栅栏的门,“每个木桶里都是一百只,你们自己往藤筐里放吧。”
林文林喜得眉开眼笑,立刻招呼下面的人装鸡苗。
四千只小鸡苗,一只两毛钱,就是八百块钱。
大家又看到钱淑兰把八百钱直接放进挎包里,然后开了收据给林文林。
林文林指挥着大家赶紧把藤筐往板车上搬,想拉着板车离开的时候却被大家给围住了。
林文林以为他们要抢小鸡苗,一脸警惕地看着他们,“你们啥意思?”
中年男人上前,舔着脸笑,“我们就是想问问你几个问题。”
听到只是问问题,林文林顿时松了一口气,“你们问吧。”
“你们生产队也养不少鸡?”一个中年男子拦着林文林问。
林文林昨天就已经听说,王家村养鸡场这边来了许多生产队的干部过来参观。
他担心这些人定的鸡苗太多,到时候他那一万五千只就泡汤了。于是不等吃完晌饭,他就招集人手就过来。
林文林虽然有点心眼,可他也不是那种奸猾之徒,还是有着乡下人淳朴的一面的,听到对方的问题,也没藏着掖着,实话实说,“是啊。”
52书库推荐浏览: 易楠苏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