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奋斗日常_容默【完结】(87)

阅读记录

  为了确保人口统计的准确性,朝廷推出了几项新政策。

  首先是以各项福利吸纳流民归乡,或者在当地定居。

  名下没有土地、又无以为生的孤儿,未满十四岁者可免费进入慈幼局吃住、识字、学习各种手艺。不过他们没有银钱可领,还必须要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

  他们也可以自愿卖身为官奴,通过伺候宗亲贵族等途径获取一定的收入。

  年满十四岁的孤儿和流浪者,则不能再呆在慈幼局。

  这些人可以通过给朝廷做工或者耕地,获取微薄的收入。这个数字当然不多,但比起一些黑心的小作坊老板,已经算是公道,起码糊口不成问题。

  与此同时,朝廷也推出了拒绝配合人口调查的惩罚制度。

  如果在官府调查期间内,各地百姓有不配合调查、甚至躲避调查者,不仅会被打十个板子,还有可能被强制充为官奴,甚至下狱。

  在福利和处罚同时实行的情况下,裴清殊和朝臣们一致认为,这次人口统计的准确性应该大大提高。

  在裴清殊正式下令进行人口调查之前,根据官方记载,大齐应当约有四千万人口。

  不过他认为这个数字并不准确。

  因为过去的皇帝大多都不重视这一方面,觉得进行人口调查费时又费力,所以以前每年的人口数基本都是照抄前一年的,没有太大的可参考性。

  果然,最终得出来的数字,与之前官方记载的说法完全不同。

  裴清殊本以为现在应有五千万左右的人口,就已经算是不错了。没想到最终得出来的数字,竟然是五千八百万,比他预计当中多了整整八百万人!

  第50章

  对于这个结果,裴清殊还是很高兴的。

  虽说百姓越多, 皇帝要操心的事情就越多, 可这同时也意味着大齐劳动力和士兵储备这些方面的问题暂时不需要太过担心。

  只要好好统筹安排, 对国家的发展来说还是利大于弊的。

  为了增强国家的稳定性, 借着这次人口调查的机会,各地户籍司又根据朝廷的指示,对老百姓们的户籍进行了整理。

  户籍的种类根据职业分为军户、民户、农户、匠户、商户以及奴籍。

  所有人都要按照规定,登记自己的原籍贯、现籍贯、现居地、姓名、性别、年龄、与户主关系等信息。

  以往一个家族里,只有户主的手中才能持有户帖,以至于出门在外的时候非常不方便,官府、学校等地核实起个人信息来也不容易。

  现在年满十岁者, 都可以在现有户籍所在地的官府领取一份印有官印的户帖, 以便在出行时使用。

  至于十岁以下的孩童, 原则上不鼓励他们单独出城,必须在户帖持有者陪同之下、登记后才能进出城,以免发生被人牙子拐卖等现象。

  大齐早就取消了过路费制度,加上裴清殊继位之后严查官兵欺压百姓、胡乱收取费用等行为, 所以大齐的子民从家乡来到另一个地方游历、学习、做生意, 都是不需要向官府交钱的。

  不过现在,在各地的城门口,都会有官兵抽查户帖。

  如果拿不出户帖的话,则有可能被怀疑为逃犯,甚至是敌国的细作。

  检查户帖,主要是为了提高国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这样一来, 抓起罪犯时也更容易。

  新政实行之后,许多喜欢小偷小摸之人,还有到处流窜,以乞讨为生之人,都老老实实地做起了正事。要么找地方做学徒,要么去给朝廷做工。

  大齐比较人性化的一个地方就是,不会强迫百姓服徭役,给朝廷做白工。凡是为朝廷做事者,都能得到一定的工钱。

  如此一来,裴清殊登基一年之后,老百姓们都明显感觉到自己的生活质量和从前相比有所提高。

  尤其是最底层、没有私有土地的农民,过去他们不得不为地主、士绅耕种土地,替一些奸商和贪官分担沉重的赋税不说,他们辛苦了一年,很多时候所能得到的粮食都没办法让一家人吃饱。

  现在他们给朝廷做工、耕种官田。在裴清殊严惩贪官,派出大量监察御史的情况下,这些老百姓们大都按时拿到了粮食和工钱,过上了起码能够吃饱穿暖的生活。

  由于士绅免田税额度大幅度下降,前一段时间,大批官员、士绅纷纷将名下的土地转了出去。

  有的是转回给原本的、实际的土地所有者,有的则是干脆卖了出去。

  裴清殊趁着这个时候,让朝廷低价回购了一些土地。

  还有各地驻军原本负责耕种的军田,也都全部收了回来。

  不过就算是这样,截止到雍定元年八月,官田和私田的比例还是一比七,官田远远少于私田。

  乾元殿里,阁臣陈起对裴清殊说道:“虽说土地兼并,几乎可以说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如果财富集中在极少数人的手中,底层贫农无田可种,长期被地主欺压,势必会民不聊生,甚至引发暴乱。皇上尽量控制私田,多囤积官田是对的。现在北夏匈奴和东北的辽国一直蠢蠢欲动,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打过来,大齐内部不能再出什么乱子了。”

  其实内政可以改革的地方,还有很多。光是税收这一块,商税上就有很大的改革空间。

  但陈起说的没错,现在在内政这一块,裴清殊最大的要求就是一个字:稳。

52书库推荐浏览: 容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