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总儿子是天师_时槐序【完结+番外】(128)

阅读记录

  “陆放是我大伯。”

  谢扬:……

  屋外,骤变又起,特种部队的到来让匪徒只能束手就擒,可钱爷怎么甘心落入这样的局面?眼见自己人一个个受伤被抓,钱爷一狠心,从怀里取出一个鼎,扔了个香片进去燃起来。

  倏忽间,情势倒转。无数的蝙蝠、乌鸦等从四面八方飞过来,数量之多,空间之密集,让人难以想象。

  它们似是一个个饥渴了许久的野兽,扑到人身上,就一顿啃食,贪婪的吸允着血液。

  陆南石大惊,来不及和谢扬解释,一张符拍过去,打在谢扬身上,给他加了一层保护罩,不让他被蝙蝠所咬,纵身出了屋子。

  屋外,陆北池已经将刑天盾牌扔出,召集众人围在一起,尤其将陆放护在身后。盾牌在空中一分为四,逐渐变大,四块盾牌宛如四面贴合在一起,组成一口硕大的钟,将所有人罩在里面。

  蝙蝠撞上钟面,受痛一般发出低低哀鸣,但这却没有阻止他们的步伐,一遍遍撞上去,却一遍遍被挡了回来,无限循环。

  不需要为保护众人而捉襟见肘,陆南石和陆北池行动便捷了很多,一人持剑,一人握斧,硬生生在已经满视野的黑色蝙蝠和乌鸦的场地开辟出一条路来,终于会合。

  二人背对背,陆北池问道:“什么鬼东西!津市哪里有这么多蝙蝠和乌鸦了。不合乎常理啊!”

  陆南石只回答了三个字,“飞虫降!”

  飞虫降是飞降的一种,而飞降属于象国降头术的一种。不是寻常手段,自然也就不能以常理度之。

  “刑天斧的煞气虽然已经转化为灵气,但毕竟是刑天用过数千年的,身上带着刑天的气息,对这些蝙蝠会是一种吸引力。大哥,你用刑天斧,引开这些东西的注意,我去毁了他的鼎。他不是降头师。这降头应该是别人给的,只能靠外物操作。只要毁了鼎,他就无可奈何了。”

  陆北池点头,刑天斧横空一批,大片蝙蝠乌鸦死亡,让出一小段路来。陆北池就这么拧着刑天斧一路往东,杀了出去。而死的越多,飞过来的也就越多。

  陆南石握着承影,掐指为诀,并不进攻,而是尽量收敛自己的气息,也让蝙蝠乌鸦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一步步靠近钱爷。

  非降头师要驱使这样具有强大伤害力的降头本来就需要耗费很大的心力,自然顾不了太多。本来蝙蝠和乌鸦在钱爷身边环绕,也是一层保护,但这层保护对于陆南石来说,有和没有没太大区别。

  见距离差不多了,承影一横,寒芒一闪,直飞而去,瞬间将鼎一分为二。

  鼎毁了,同一时间,乌鸦和蝙蝠也似是不存在一般,全部如泡沫般消失,就连本来死了的尸体也是。

  钱爷吐出一口血,看着碎裂在地上的鼎,面色大骇,转身想逃,却被陆北池挡住了去路,不过三招,手铐已经将钱爷的手铐在了一起。

  刑天盾牌也不见了。被护在盾牌里的人,除了陆放,其他都有些懵。

  这忒妈什么状况?幻觉了吗?

  不过军人的规矩和素质还是让他们先回过神来处理眼前的事。除了一开始杀死的钱立文,其他人都特意没打中要害,全是活口。一部分人负责将他们一个个押送下山。一部分人负责去解救被堵住口下了重药的受害人。

  陆南石也把谢扬请了出来。陆北池还在唉声叹气,幸亏这次带的都是信得过的人,不然这乱象还真不好解释。

  “大伯,你怎么亲自来了!”

  陆放一脸怒气,要蹭上天的火根本就压不住,“你做事能不能动动脑子!这些是什么人,个个带着枪,你以为你是谁啊,就敢一个人跑过来!我不是告诉你,我会处理吗?”

  自从回到陆家,从陆致陆放到陆北池,对他的态度都是捧着的,温声细语,只怕宠得不够,哪曾这么和他说过话。陆南石一时有些懵,也有些不知所措,“对不起!”

  陆放本还要再骂的话被这三个字给挡了回来,瞧见陆南石忐忑的模样,面色缓和下来,“没事吧?”

  “没事!”

  “没事就好!”

  几人一起下山。看了一场超自然现象,谢扬脑子有点懵,可心里却清明地很,一双眼睛在陆放身上打瞄,却不是因为对“传奇”的崇拜,更像是审视与思考。

  陆南石:“大伯,你这么大的动作,是不是有些假公济私,会不会被人抓把柄?”

  陆放仿佛觉得听了个笑话,“人命关天的事,又不是你一个人的命,还有那么多孩子和女孩呢,谁会说?何况……”

  陆放没有说下去,因为已经有人来请示他接下来的工作。倒是陆北池给他解了惑。

  “这可不是一般的拐卖团伙。乞讨拐卖还是次一等的,他们还经营着人口出口和器官私卖。你难道觉得这样的一个大集团,不值得出动特种部队?”

  要说从这方面的危害来看,值得。

  “而且……”陆南石面色一肃,“钱爷这么猖獗,上头其实早知道了,盯了他很久了。你当他为什么能这么嚣张?”

  这还不简单,有人勾结,护着呗。

  陆北池眼神凌厉,寒光四射,“政坛从来不简单,水太深。但再怎么样,大多数人的底线还是有的。像这种罪孽滔天的‘买卖’,无数的家庭,无数的人命,这是国之根本。上头是容不得的。这次十一月份,爸升职调任,接的第一个工作就是钱爷。”

52书库推荐浏览: 时槐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