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皆大欢喜之时,一道晴天霹雳自北疆的上空撕裂而下,一直延伸到晟京,给予沉浸在美好憧憬中的人们以沉重的打击——百乌国十万铁骑犯边,威远关失守了!
元帝听到战报时,生生折断了手中的御笔。
太尉聂征在家中口吐鲜血,倒在了病榻之上,不能上朝。因为,镇守威远关的太守正是老太尉的第三子,骠骑将军——聂焱,人称「冷面郎君」。
朝臣们个个都不敢相信,须知,威远关的失守远远不是折损了一座关隘那么简单。早在先帝时,威远关就是重要的军事集结地、战略要地,它可以提高军队调度效率,可以屯兵存粮降低战争成本。有这样一座边关在手,大晟对百乌国的打击能力就能向疆界之外延伸数百里之远。一旦战火燃烧,据守此关,退可拱卫京师,进可驱逐外虏。是以,先帝将其更名为威远关!
可如今,就是这样一座大晟的北大门,居然一夜之间失守了!这让身为总高军事统帅的聂太尉怎能不当场吐血。
不光是朝臣,连元帝也不敢想象这竟是真的。剿灭暗祭司势力的计划才刚开始部署,北边边境却被人砸破了国门!究竟是巧合?是时运不济?还是大晟气数已尽…元帝倍感肩上压力沉重之时,也发出了无奈的感叹。
凝华殿。
初苒的伤口已渐渐愈合,震裂的肋骨也复原的很好。只有肋下那条寸许的伤疤仍是狰狞,元帝送来了上好的云萝膏,不仅去腐生肌,还能消弭疤痕。可初苒不愿使用,她要留着这印记,留着心头的那一缕惦念和悔恨,提醒她还有未完之事要做!
这一月来,元帝的招贤之策进行的很顺利,初苒也一直悄悄在宫中暗查,搜寻蛛丝马迹。
颐珠急急地从外头回来,带回了威远关失守的消息。
初苒从颐珠惊乱的神情中,看出了事态的严重,可她对于威远关知之甚少。颐珠便向她细述了这关隘的来历,摆明当中的厉害关系。当颐珠讲到镇守威远关的太守是太尉聂征的儿子时,初苒就忽然觉出了不寻常的意味。
据颐珠所言,太尉聂征有四子,以长子聂鹏举和三子聂焱最出息,长子性情敦儒,官至大行令,虽然没有子承父业,但也是光耀门楣。
而三子聂焱则是老太尉最引以为傲的儿子。聂焱自小熟读兵书,不仅家传的聂家枪威震京畿,一套斩天除魔剑舞动起来,也是惊心动魄、天地色变,甚合他「冷面郎君」的绰号,当年的翩翩少年郎,不知俘获了多少世家女子的心。可惜,他当真是冷情又冷心,一个也瞧不上,如今年近三十,仍不曾娶妻。
聂焱幼年时就随其父出征,每入敌阵则如混世魔王一般,众将皆赞虎父无犬子。他二十岁时,一战成名,初露峥嵘。二十五岁时官拜骠骑将军,任朔城太守,镇守威远关。接着,一年之内他三战三捷,自此,大晟与百乌东八百里边境在线,狼烟再没有燃起过,长达五年的边关安宁,成为了威远关上的又一段传奇。
从那之后至今,百乌国对大晟边境的袭扰始终只是在西北黑水关、北川一带,从不敢向东越雷池一步。
对于大晟与百乌绵延千里的边境线来说,西北毕竟只是贫瘠之所在,但是东八百里,威远关、朔城却承担着京师门户、屏障的作用,是以,五年来一直由聂焱在此威慑镇守。
老太尉聂征现在已年届七旬,纵然精神矍铄,也难敌岁月催人。而聂焱子承父业,正当壮年,只要再立下军功,便可封为大将军,接任聂征为太尉。位列三公之首,压下宋恒道一头,任那位宋丞相再多不满意,也载不住人家兵权在手。
是以,三代忠义的聂家,既是元帝的底气,也是令舜纯最为忌惮的力量。
听到这里,初苒已嗅到了阴谋的味道。
又不是爆发了什么大不了的全面战事,也不是百乌举国来犯,不过只是一次普通的袭扰,这样的名将,在这样的节骨眼上,怎么就能让敌人十万大军毫无先兆地兵临城下了呢。
据颐珠说,丢了威远关的原因,竟然是由主帅玩忽职守造成的。因为百乌军奇袭威远关时,身为主帅的聂焱根本不在阵前。怎会如此巧合,恰好主帅不再,敌军就来攻城,聂焱去了哪里?
初苒甚至生出荒唐的想法,威远关失守会不会又是舜纯为了浑水摸鱼捏造出来的,就如那次说萧鸢谋反一般。
可惜接下来的几天,鸿翎急使的战报,源源不断地送进宫来。
「八百里急报!八百里急报!」边关的态势日益紧急。
从最初的威远关前哨失守,主帅聂焱不知所踪。再到后来威远关陷落,上将军战死。
百乌骑虏长驱直入,已兵临朔城强攻数日。
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喉咙口,朔城中可是有二十万百姓啊!那是先帝历时三年迁移人口,且休养生息十几年才达到现在的规模,如今,就要这样葬送在骑虏的屠刀之下了么?
「八百里急报!」又是一骑鸿翎急使冲入宫中。
内侍、宫人纷纷避让,信使一路飞奔,将军战递于御前。
这一次,终于是喜讯!
元帝也终于完整的了解了,这次战事的始末…
半月前,数年不曾有过动静的百乌国,忽然以十万大军奔袭威远关前哨。
威远关三军将领齐聚一处商讨对策,主帅聂焱却不见踪影,大家一时手忙脚乱。情势紧急之下,三位将军只得临时分工,由上将军姜源守住威远关,左、右将军则回防朔城,并安抚乱作一团的朔城百姓。
52书库推荐浏览: 万九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