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妻俩盯着照片看了半天,老爷子说道:“这小子真命大,活下来,还读了大学哦。”老婆婆附和道:“是啊,都长这么大了,走路上碰见都认不出了,变化太大了啊。”
老爷子的警惕明显放松了,语气也缓和了些,问道:“你来这打听他这些事干嘛呀?他现在过的怎么样啊?成家了吧?”
沈苗笑着客气的回答道:“都挺好的,只是我有时候觉得他好不开心,心里好像有点什么事,问他,他也不说,所以我就过来打听打听。”
听沈苗这么一解释,那老爷子坐到一旁,拿起旱烟,吧嗒吧嗒抽了起来,边抽边和沈苗说起了那时候的情况。
“94年还是95年的时候,他来这边的,冬至刚过,正冷的时候,穿着单薄薄的,面黄肌瘦,我们也问过他是从哪来的,他不怎么说话。那时候我在后面烧锅炉,锅炉边暖和些,他就经常往锅炉边蹭。问他多大,他说他十多岁了,具体多大谁知道啊,看着没那么大,也就八九岁的样子。刚开始,他就捡那些学生的剩饭剩菜吃,我们都以为他精神有问题,看着着实让人心疼,也没人去撵他……”
老爷子说的很详细,有一些细节,不时的老婆婆也在补充。所以沈苗基本上了解了方正那几年在这个学校的情况。
他们喊方正小叫花子,方正从来不答应他们,可也知道是在喊自己。
后来,便不用吃剩饭剩菜了,掌勺的师傅看他可怜,大锅炒菜,也会偷偷留下那么一两勺给他。见他穿的破旧,也邋遢,阿婆那时候在后厨搞卫生,从家里拿了几件穿的破旧的衣服给了他。草场的草垛子拆了,方正没地方过夜了,食堂有杂物间,晚上便让方正睡那儿,正好还能给食堂的老板看看货,老板也不反对。
时间不紧不慢的走着,转眼便到了夏天,学生们开始放暑假了,食堂有师傅说可以让方正暑期的时候住在他们家。可从小在孤儿院养成的那种打死不求人,饿死不乞讨的性格。再加上仅有的一点自尊心,让方正拒绝了。这么小,他又能干什么呢?
重新回到了城里,又过上了流浪的生活。好在是夏天生活没有那么艰难。12岁的他,便想到了打工来养活自己。
虽说,这明显属于童工。可耐不住方正开出来的条件很简单,一日三餐包吃包住,一天5块钱。很快,在一家饭店的后厨找到了工作。老板并不是很心疼他小的人,每天洗菜刷碗,端盘子。这是常规活儿,方正的性格,也不是那种能讨人喜欢的人,倔,还要强。
两个月时间过得很快的,转眼便到了秋天。本来没打算再回那个食堂的,想在饭店熬时间,慢慢把自己养大。
但是想了想,最后还是回去了。兜里,揣了将近300块钱零钱回去的,这是方正人生第一笔收入。
拿到这钱,买了一些纸和笔。回去,目的很简单。
方正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在那个时候,他便知道读书是有可能会改变他命运的。
回到学校,还住在食堂杂物间,还是那样的破衣烂衫,不过不是很邋遢了。
开学的时候,总归会有几本书被磨破了封皮被仍在垃圾堆里,方正找到了几本有磨损的课本。每天早上他很早便会起来,看书写字是他觉得最有意义的事。
不用别人指使他干什么,早上食堂买过来的菜到了,他便很自觉的,去帮忙摘菜,洗菜。然后打扫卫生,麻利的做完这些之后,他会抽空去教室的走廊外旁听。他只是站在走廊的外面,有的时候是蹲坐在那里,静静的听着老师教语文,数学,英语……
开始的时候,经过走廊的老师,会问他是哪个班的,或者问他为什么会站在走廊外。方正只是低着头,他并不说话,因为他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回答这些。
渐渐的,学校的老师和同学,都知道了。食堂住着一个流浪的叫花子。而且还会经常去教室听课。好在方正规矩,从来不扰乱课堂纪律,教课的老师也从来不撵他走。晚上在杂物间,方正总是啃书做功课到深夜,他渴望改写自己的命运,真的很渴望。
就这样寒来暑往,暑假寒假就去城里,找个杂活做做。学生上课,他便回到食堂。两三年下来,似乎形成了这种默契。食堂的师傅,知道方正好学,也尽量的不去打扰他,有个师傅通过派出所的关系,打听到了方正原来是县里孤儿院逃出来的孩子。这么一来,食堂的师傅更是可怜他。
一年的冬天,学生期末考试。食堂的老板是个好事之徒,突然想到了要考考方正,便在学生考完试之后,跑去教学科,讨了几张初三年级的期末试卷过来,然后对方正说:“听了好几年的课了,也不知道你听的怎么样?我来考考你。”说罢,便笑嘻嘻的将几张试卷摆在了方正的面前。方正正在洗菜,听食堂的老板这么一说,首先是觉得有点意外,可很快便平复了心情,将试卷接了过来,就铺在厨房的案板上,接过老板递过来的笔做了起来。
这老板的玩笑,可以说是改写方正命运的开始。
苍天是公平的,努力不可能付诸东流。方正很平静的做完了试卷。食堂老板见他做完之后,便将试卷,拿了回去,然后跑到老师办公室,笑嘻嘻让老师给看看。几个老师知道这是食堂那个旁听的孩子做的,便也都很好奇,立马便拿了笔,一起过来给他修改。成绩是出人意料的好。几张试卷的成绩,几乎都可以算是年级的前几名,食堂的老板很惊讶,学校的老师更是惊讶。
52书库推荐浏览: 二木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