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娥大方的从中拿出一千块给姜锦:“这一千块就是你的分红,这以后,店里的服装,只要是你设计的,你就分百分之三十。要是我弄了别的设计,可就不给你钱了。”
姜锦没想过要钱,再说她也并不缺钱,自己那些设计又不是自己想的,就是窃取的前世的记忆而已。再说,自己除了画个图,店里店外的还是姜娥两口子自己操心。
姜锦推过去,姜娥又推回来:
“你拿着。我可是知道,要凭我,想不出那样子,也卖不上那价钱。以后还得靠你。咱亲兄弟明算账。”
“你姐让你拿着你就拿着吧。你画那些图也是熬夜费心的,该你的你就拿着。”
戴红英觉得娥子说得对,亲兄弟明算账,这情分是情分,这利益是利益,分清楚的好。
姜锦刚拿了上万的稿费,这一千多还真没放在心上,但是,二姐这种思想还是值得肯定的。于是,收了起来。
姜娥账一交待清楚,立刻打道回老家,打算再回来的时候把两个娃也带回来。
今年姜锦意外进账一万的稿费,心里一高兴,给陈父陈母的年礼就重了几分。一人两身衣服,一身外套,一身棉衣,都是她画图,姜娥让工人给做的;饼干、火腿、奶粉,各寄了些,除此之外还寄过去一百块钱。
当然,这个好消息一定是要和陈宵说的,并且告诉陈宵,以后他的津贴就不用再向家里寄了,自己留着花吧。
连老家的也不用她管了,姜锦从自己工资里出。
陈宵其实现在花费还是真紧张,因为他自己买了很多资料,而且随着自己身边战友倒下的多,他发现需要资助的人也多了起来,可是,他工资就是那一点儿,个人能力实在有限。
如果说姜锦这边和父母那边不用自己负担,他还能够多资助几个人,可是,这心里又特别的不是滋味:他做为一个大男人,上养父母,下养妻子儿女是应当的,现在自己一点儿责任也不担,那还是男人吗?
再说,就是再多资助几个,与庞大的需要资助的群体来说,这还是杯水车薪。
陈宵把自己这些苦恼都倾吐给了媳妇,他下意识的感觉,媳妇或许是有办法的。
姜锦接到这封信的时候,心里其实是挺激动的,陈宵虽然起于微末,自己能够到今天的这一步也是拼着命一步步走上来的,但是,到现在他依然能够看到更多不如他,有更广阔的胸怀想要帮助他人,这让姜锦感觉到很骄傲。
战争没有降低他血液的温度,反而点燃了他更多的奉献的火馅。
“这才是真男人!”
姜锦不知道如何来评价一个男人的成功,但是,她现在就感觉到她的男人就是个成功的男人。
一想到他,就让她胸里涌动出澎湃的激情。
于是,姜锦在给陈宵的回信中充分的肯定并赞扬了陈宵的这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提出,要把自己的稿费拿出来成立一个扶助基金,可以请金融系的老师或者同学帮着打理,专门资助在战争中伤残了的军人或者烈士遗属。
陈宵接到媳妇的表扬信那个高兴,他一直感觉自己文化不如媳妇高,现在挣钱不如媳妇多,感觉挺有压力的,但是媳妇说:你心里装着的是大家,是更多的人,我以你为骄傲!
这实在是比吃了蜜还让人感觉到甜。
媳妇向来性子冷淡,让他心里总是没有底儿,可是自从去年带孩子来过后,那信就热情的多了,也频繁多了。
这是不是就是距离产生美?
陈宵决定以后一定更加上进,让媳妇继续保持对他的崇拜!
☆、老家的事儿
姜娥在燕京养了个孩子的事情四乡八村里都知道,这两口子为了那个孩子,还想着带着两个大的一起去那边做生意,这事儿就更震动了。
实在是村里人能够进省城的少,多的是一辈子也没有出过县甚至镇的。那可是燕京啊,以前皇上住的地方。
大家伙说啥的也有:听说这城里都得买菜吃,连喝水烧柴也得要钱,这日子可怎么过?
有的人就觉得崔兵这两口子真是这两年日子好点给烧的,拾这么个小闺女还拿着当宝,也不为自己家两个儿子想想,这村里刚分了地,这时候离开了,舍家撇业的,将来两个儿子可咋办?
有人单纯就是羡慕:人家有个好妹妹好妹夫,在燕京呢,人家妹夫是大官,人家妹妹是状元,那手指头露出一点儿来就够崔兵两口子吃的了。你没见人家两口子年后回来,穿得那个鲜亮,大包小包的更是提了不少,一定是人家妹妹给的呗。
赵秀芳心里也酸酸的,她多少是知道姜娥是在燕京做衣服的,可是,做个衣服能得多少钱?还不是沾了小锦的光?这回来两趟都没带那个不知道哪儿来的野丫头,不用说,这丫头也是得婆婆公公给看着。
从来没见过这样的人,自己的孙子孙女不管,外四路的外孙甚至连个不知道哪儿来的野丫头倒管的欢。要是公公肯回来给自己家守着窑,自己一年得多挣多少钱?
是的,这一年窑厂算是大丰收,这两年棉花大丰收,国家收得棉价也高,姜家村有一多半的地都种了棉花。哪家里不收入了几百?有的还上千。
村里人有了钱最先做的是修房子盖屋,这一年窑厂就没闲着。拉砖的更是日夜向外运,有好多人家为了抢上砖,还找关系。价钱都好说。这一年不说建筑队,光窑厂,姜大海和姜槐两家子就各分了一万多。
52书库推荐浏览: 姜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