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大发了,亏大发了。她的肠子都悔青了。同样后悔的是汪金花,她想的缝纫机和箱柜一件也没有得到。孩子们还少了个教导补习的老师。
早知道这样,在二弟妹在说三弟妹闲话的时候就提点她几句了。当时自己怎么就鬼迷了心窍的以为让二弟妹把三弟妹给治服了,以后自己说啥是啥呢。咋就没想到物极必反,人家娘家是不要脸的呢。
每年换季的时候,三弟都会把替换下来的旧衣服给寄回来,弟兄几个轮着分分,也是省了布料的。可是,这夏天过去,秋天都要过去了,三弟除了给婆婆公公每月的十五块钱一封信,还啥也没给寄呢。这次三弟妹给小姑子寄衣服、寄被面儿,给两老一人一身新衣服,自己家从大人到孩子,一根线也没捞到。
陈宵替下来的旧衣服都哪儿去了?当然是被姜锦给修修改改,寄到姜家去了。今年陈宵新进军校,衣服样式和颜色都多少有所变化,以前的衣服留下也不能穿了。从冬到夏的倒是好几身儿。
姜槐身子比陈宵壮,大姐夫张国庆和二姐夫崔兵都不高,姜锦把陈宵的衣服拆拆改改,给三个一个人弄了一身儿。余下点边角料,也给大姐的儿子张清给凑了一身小号的军装。想想欠了大姐的女儿张秀秀的,就拿了自己的旧衣服给改了一件。
陈宵看姜锦给自己父母和妹妹的都是新料子,给自己娘家的亲人都是改得旧料子,心里感动:媳妇真是太懂事儿了。决定春节向家里寄礼品的时候,多给老丈人弄两瓶子酒。
于是,他们两皆大欢喜。谁也没想起陈家大哥大嫂和二哥二嫂的期盼。
☆、过年(一)
眨眼之间,腊月到了,毕竟是军校,说不放假,也比军营里宽松,姜锦和邓主任他们为了春节的标语和条幅忙活了好几天,等一忙完,邓主任大手一挥,给自己和姜锦都放了二十天的假,从腊月二十到正月初十,至于张卫国,学校里不放,他就盯着吧,万一需要写字,就找姜锦。邓主任家在燕城呢,家里老爷子还健在,得回去过年。
乔校长两口子都在学校,家就安在了学校,儿子在部队,也没有年假,乔校长就一个闺女,到时候来学校和父亲一起过年。
这段时间天寒地冻的,陈宵他们每天就是上午下午上些文化课,体能训练只余了跑跑操了。时间充裕了很多,每天晚上就回家去住。姜锦的肚子很大了,他也实在是不放心,领导们也是心知肚明,默许了的。反正不耽误上课不耽误训练的,就任他去了。
陈宵可不只是想陪着媳妇过夜,还想陪着媳妇孩子好好过个年。
跟着购物的车出去了几趟,弄了些红灯笼,又让媳妇写了好些的对联福字,年三十那天,他亲自给乔院长、陈副院长家门口贴了对联,一家门口挂了两个红通通的小灯笼。又把丈母娘给寄过来的腊肉、腌鸡蛋一家分了些。这还不算,还给乔院长和陈副院长一人送了一双由大舅哥姜槐纳底儿,姜绣做面儿,戴红英成品的千层底儿的大棉鞋一双。
他们这些人一般穿军靴,暖和是暖和,可是,又硬又沉,实在不够休闲。姜家一大家子冬天做棉鞋、买棉鞋多年,手艺没得说,又暄又暖,还轻巧,陈宵就稀罕丈母娘送的鞋子,这次也是特意的提前把鞋码子给寄过去的。
本来姜锦是没想过给陈副院长和乔院长家送东西的,她那个脑袋瓜里也没这根弦,看陈宵给娘家写信要棉鞋,她受到启发,让小舅妈给绣几双鞋垫。这个送给陈副院长的媳妇正好。
还别说,陈副院长和乔院长都挺喜欢姜家做的大棉鞋,精致又舒服。当下穿上就舍不得穿了,要不是一会儿还要和学员们联欢,他们就非要穿出来不可了。
四双鞋垫,姜锦给了董医生两双。董梅枝看这么精致的绣功,简直就舍不得向脚下垫。
“哎呀,这么精致的绣功,现在可不多见了。我这要踩到脚底下,感觉自己要飘起来了。”董医生拿了一双新鞋子出来,把鞋垫放进去,脚踏上,使劲的跺跺,那一脸的笑,像开了花似的。
这么活泼的董医生,姜锦还是头一回见。他们同住一个楼上,平时遇到的机会挺多,每次相遇也不过是严肃地点个头,眼睛都不会多对。哪成想,进了家是这样的情形啊,简直惊悚了。
不过,一想陈宵,人前英雄,人后逗比,也就释然了。估计这当军人的,这隐藏和释放功能都能随意切换。
董医生在家穿的是绿胶鞋,是单军鞋,身上穿的棉衣也是军服,不像陈宵和姜锦,虽然外皮儿是军装,里面都是自己做的,在家里也是穿了姜锦做的棉拖鞋。看来董医生不擅长针线活。姜锦想着,回去给他们做几双棉拖鞋送过来,在家时穿方便。
“他们男人去联欢,咱也别闲着了,来,咱听着戏匣子包饺子吃。我把安安叫过来,以往都是我们两家子一起,今年加上个你,正好,也热闹。”
安安就是乔院长的女儿乔旗安。今年25了,相貌随了乔院长,面宽身架子大,并不漂亮,傲气却足。踩着半高跟的皮靴,披着紫呢子的大衣,里面是乳白色的羊毛衫。姜锦来这个时代这么久,还是第一次见到有些接近现代社会的穿着,看着是相当的时髦。
一进门,就给了董梅枝一个热情的拥抱:“董姨,我可想死你了。”
52书库推荐浏览: 姜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