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李山终于回来了,脸、耳朵冻的红通通,不告诉李如意去了哪里,神神秘秘不知搞什么。
当他得知周哲文写下退婚书逃跑的事,一脸的难以置信。这要是他的儿子,抓回来得把腿打断,得了,李家家教很严,李健安兄弟可做不出这样的事情。
“我们是不是可以回家了?”
“回不了。我还得呆些天给郑小姐治疗眼疾。”
“唉,郑小姐亲事没了,你要是能把她的眼疾治好也算给她一个安慰。”李山没有见过郑怀玉,但是听李如意说是个不错的女孩子,这年头女孩子遇到未婚夫退婚,也属罕见,何况出身高官的家庭,这名声算是彻底毁了,一辈子都蒙上了阴影,日子不会好过。
李如意答道:“我只要同意给人看病,都会竭尽全力,不会辜负患者自信。这回同样如此。”
父女二人用过饭去院子里散步消食,雪停后,融雪的天气更冷,下午又起了风,风里像夹着刀子,吹的人脸上的肌肤生痛。
父女走了一会儿就回大厅,在大厅里踱步,一边走一边说话。
“城门外来了许多灾民,听说还有许多灾民在路上,这几日陆续会到。”
“爹,你出城了?”
“对。我出去办点事。”李山目光有些闪烁,又道:“我听说灾民比往年的多,这场大雪下的不好,好多人受灾,不知要死多少人。”
“去年没有雪灾,今年的雪灾这么大。”李如意记得去年过年就没有这么大的雪。去年李家刚做豆腐买卖,李山还没有当官。
“我看到有几家派奴仆去城门外给灾民施粥送旧衣服。我打听了一下,那是刺史、长史及几位将军家。”
李如意想了想,道:“我们家要是在燕城城府居住,也不好越过您的上级官员去城外施粥。”
施粥送旧衣花不了多少银子,还得了好名声。
不过,李家在燕城算老几。没看到施粥的都是刺史、长史、将军等高官。
李山点了点头,也是这么想的,道:“闺女,我明天去军营转转。”
李如意道:“您悄悄打听一下,用不用捐银子赈灾。我这边也问下江哥哥。”
李山一听要捐银子,很心疼,不过,只要银子能用在救济灾民上,那还是捐些。
几十里外的长平县李家,赵氏正与几个儿子商量事情。
原来这两日来了几波人拜年。
上次被李山拒绝的几个里正带着土特产来了,见正主不在家,就没说什么,说一堆吉祥话,把土特产放下就走了。
吕道正派人来送帖子,得知李山父女不在,他本人没来,他的夫人带着两个女儿来了。吕夫人母女见了赵氏及李家少年。
吕夫人话里话外的意思想与李家结亲,把两个女儿许配给李英华、李敏寒。
曾在金鸡镇驿站当站长的刘大人,去年任尚县县令,派人来递话,想与李家结亲,把侄女、外甥女嫁给李英华、李敏寒。
还有长平、尚县的几个地主派人来问,也是要把家里的女儿嫁给李英华、李敏寒。
几个地主跟李山不熟悉,但是他们的儿子与李英华兄弟在一个书院读书,知道兄弟俩人品高尚家风端正学业好,就想把女儿嫁给兄弟俩。
正月整整一个月都是走亲戚的时候,在这期间说亲事的特别多,媒婆乐了。
李山当官后,几个月来李家说亲事的合在一起,都没有正月这几天的多。
偏偏李山不在,两个儿子的亲事,这么大的事赵氏做不了主,只能一律婉转的答复等李山回来再商议。
今晚,赵氏要问问李英华、李敏寒的心意。
在问之前,赵氏先表态,“吕大人、刘大人都是官员,我们家要是能与他们两家联姻,最好不过。”
376逐出家门
李英华低头道:“儿子年龄还小,亲事上头不着急。”
赵氏微笑道:“你今年十三岁,不小了。”
李敏寒大大咧咧的道:“我要考取功名再定亲事。”
李福康抢着道:“男子汉先成家后立业。”
赵氏点点头,道:“是。别人家也是这样。你没道理先考取功名再定亲事。”
大周国的人定亲事早,有的人家还定娃娃亲,像李英华兄弟十三岁议亲事都算晚的。
李健安道:“书院的先生都是先成亲再考取功名。”
李福康嘀咕道:“若是人人跟你一样考取功名再成亲,人口会减少,国家都会乱了。”
男子十四、女子十五成亲。大周国各地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都是这样。传宗接代,繁衍子嗣,是家家户户的头等大事。
这个时代,生产力低下,一个家族是否兴旺,首先要看人多不多,国家是否兴盛,要看人口数量。
赵氏以为两个儿子害羞不好意思,便道:“我与你爹是打算等你们明年科考之后定亲事,不过,吕、刘两家都是好人家,你们不能错过。”
李健安低声道:“娘,等爹和妹妹回来,先打听一下两家的人。”
赵氏道:“吕家除了吕大人的嫡长子没有见过,别人我们都见过了。我看着人都不错。刘家,我们跟刘大人前年就认识了,只是没有见过他的家人,更没见过他的侄女、外甥女。”
52书库推荐浏览: 冷香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