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里那些游手好闲的人一时也找到了挣钱的活儿,他们每合力撑过一船人,每人收费五毛钱,一次可以挣五块钱。
罗广茂的修路工程在这个多雨的季节里只好暂时搁浅了。
罗广茂预计乡里所有公路明年可以竣工,与此同时他得启动另一个资金筹备计划——建桥。无疑,这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平时人们可以卷起裤管摸着鹅卵石过河,可现在只好搭着竹排过河了。至于大小车辆要从这里渡河的话,简直是个望而却步的奢想。
公车将下乡支教的罗启鑫等一群人送至官清河对岸时,他们只好大包小包地提着行李下车徒步来到岸边。
一段下坡路被雨水冲刷得泥泞不堪,他们好不容易才聚齐在河边。待竹排将他们送过河对岸后,几辆拉运水泥和石子的拖拉机顺路捎上他们送到了村口,最后罗启正和老杨等人徒步将他们带到了官清小学。
此次下乡一共有20人,除了罗启鑫的班助师姐郝雨和罗启鑫的女朋友陈玉书,其他的都是罗启鑫的同学。老杨看到他们不仅将400本《秋菊竞艳》带到了学校,还捎来了不少学习用品,很动容地对他们说了一大番话。接下来老杨给支教人员安排好入住事宜。
男生只有罗启鑫、罗昊和郭进三人,安排起来比较容易。而另外十七位女生安排起来比较棘手。郝雨提议说,大伙不仅下乡支教,也是下乡体验生活的。所以吃住问题没必要追求得过于精细,只要食能裹腹,衣能蔽体,住能遮身就足够了。
官清乡夏天的气候炎热多雨,晚上出动的蚊子像牛的黑眼珠似的恐怖。
老杨说,虽然是这样,但也得在保证安全健康的前提□□验生活。现在的体验生活没必要刻意渴求了,因为他们只是主动的过客,而不是无奈的归人。
最后,大部分女生们搬进了老杨、罗启正和林艺的宿舍。另外还有几位女生搬进了校长办公室。而所有男人搬入了一个学前班的教室。他们把课桌拼起来,在课桌上铺上席子,当作是临时歇身的床。
晚上,郝雨组织支教的20人在校长办公室开会。
会上她安排了明天的支教事宜。她将这20人分为支教组、新闻组、后勤组和调研组。支教组主要负责上课,新闻组主要负责撰写下乡的新闻稿件,后勤组主要负责生活开销,而调研组的工作比较繁杂。调研组的工作是到附近的村落搜集一些有调研价值的材料。
调研组的负责人是陈玉书,组员有罗启鑫、罗昊、郭进和另外一位新闻组的女生刘雯雯。会议结束后他们对要调研的专题展开了讨论。
罗启鑫建议去调查官清乡的修路状况,罗昊坚持要调查官清乡耕地的耕种状况。陈玉书问郭进和刘雯雯有什么想法。郭进说,他倒无所谓,不管调研什么专题,他都觉得好玩。
刘雯雯说,她只负责撰写调研新闻稿。
陈玉书建议说,不如调研官清乡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吧!毕竟这个调研专题与本次下乡目的比较贴切。
罗启鑫说,这个专题在下乡之前就已经考虑过了。只是调研专题不够新颖,可能调研论文在开学后的大学生调研论文竞赛中拿不了什么奖。
罗昊不同意他的看法。他说,只要深入调查,就有可能发现新的情况。再说,就算拿不了奖,这也是一个颇有价值的调研专题——要知道这是他们家乡的留守儿童教育调研。
郝雨安排好相关事宜后,老杨接着进行了一次发言。
他说,官清小学还是第一次迎来了如此庞大的支教队伍。他首先要代学校感谢的是乡书记罗广茂,首先是他组织铺好了一条水泥路迎接同学们的到来;
然后他要代学校感谢罗广茂的儿子罗启鑫,没有罗启鑫就没人知道这座山城里竟有一所官清小学,他们也就不会聚在这里进行为期半个月的支教活动;
最后他要代学校感谢所有的同学,因为他们为官清小学带来了校长花了一年时间都弄不好的《秋菊竞艳》,还带来了一大批学习用品。
关于吃住的问题,宿舍的安排已经基本就绪。至于吃的问题,老杨说他早已经在学校后山空地里种上了不少黄瓜青菜,如果同学们的胃口不像猪一样大的话,撑过半个月是基本没问题的。
而要改善伙食也不是什么难题。狗叫雄每天早上都会推着一车猪肉从学校门口经过,到时候可以顺便买上几斤改善伙食。另外,罗启正兄弟和罗昊负责回家扛大米和其他一些生活用品。
这样,伙食的问题就基本解决了。
会议结束后,罗启正提议说去打篮球。于是几个男生借着宿舍楼走廊上的灯光,在学校破旧的篮球场上玩起了篮球。后来罗昊提议组队打篮球赛,罗启正、老杨和郭进一组,罗昊和罗启鑫一组。几局下来都是罗启正一组赢了。
罗启鑫抗议说:“凭什么你们组有三个人,这怪不了我们老是输。”
罗启正笑着说:“怎么一年不见,你的球技还是那么烂呀?都不知道你在大学里面学了什么?”
郭进说:“除了比我先抢到了一个女朋友,其他的都不值一提了。”
罗昊说:“话可不能这样说,启鑫的烂球技可以让我用来练盖帽的,哈哈。”
罗启鑫把球砸向罗昊说:“你们这群鸟蛋!老欺负我。”
52书库推荐浏览: 刘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