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宋_春溪笛晓【完结+番外】(126)

阅读记录

  有家室的,也会带上妻儿出来走走。司马光也带着张氏和司马琰出行,御街上时而车马粼粼,时而游人如织,十分热闹。

  一路上司马光遇到不少同僚,他们对司马光都热情了不少——这并不是因为他们也喜欢杜牧,比起选唐朝三大诗人,同僚们更上心的还是朝堂中事。

  去年年底朝廷经历了一场猛烈的互喷,这事还是从官家最宠爱的张贵妃说起。

  包知谏把张贵妃叔父张尧佐京中的肥差喷没了之后,官家暗搓搓给张尧佐安排了一个外放肥差。

  谏院头头吴奎、喷得官家一脸唾沫的包知谏见事不可为,都偃旗息鼓了,御史台另一个强力喷手唐介却不肯罢手,穷追死咬地一喷到底,骂官家爱听枕头风!

  他还可着劲喷了宰相文彦博一把,表示文彦博当初为了升官悄悄给张贵妃送了金丝织成的名贵锦缎。

  官家被他喷得勃然大怒,但是强力喷手唐介还没停止,他把矛头对准文彦博之后,又顺势把谏院的吴奎和包拯也给喷了,说他们阴结文彦博。

  事实上文彦博、包拯、吴奎确实关系很好,他们同一年中的进士,即所谓的“同年”,逢年过节能光明正大坐一块喝个小酒的那种。

  这场互喷影响颇大,牵涉颇广,官家不得不各打五十大板:文彦博罢相、吴奎外放,唐介贬英州!包拯因为到谏院还不满两年,上书要求外放自证清白也没被批准。

  这与司马光有什么关系呢?关系大得很。文彦博罢相,上去的便是他的恩师庞籍,是以同僚们如今待他格外热情——他可是庞籍最看重的门生。

  司马光不是好交游之人,交友更看重志同道合,不太喜欢这些官面上的热情,索性带着妻女转去清静些的街道散步赏灯。

  与此同时,曹立正在狄青麾下操练。曹立是作为狄青亲卫进入军中的,平日里又没少展露骁勇能战的一面,很快成为狄青最看重的新人苗子。

  当初大宋以武立国,怀揣着“今天你们能给我黄袍加身,明天他们也能给别人黄袍加身”的思想,宋朝历代帝王对武将便十分防备,各路的将军调动频繁,力求做到“兵不识将,将不识兵”。不过,调到他处时带上几个亲卫还是允许的。

  狄青的亲卫都是曾随他出生入死的兄弟,起初对曹立这毛都没长齐的小子很不屑,后来一个个被曹立撂翻之后才终于改观,勉强承认这是个不错的好小伙。

  曹立自始至终都没什么表情,其他亲卫排斥他也好、接纳他也好,他始终没有任何不同。过年这段时间士兵们可以收到家书,曹立除了一个滥赌成性的叔父之外已经没有亲人,但他收到的家书比别人的都要厚,其中包括王雱给写的信、小妹给写的信、吴氏口述王雱代笔写的信,曹立一一看完了,都好好地收着。

  十五月圆,没轮到曹立当值,他拿了本兵书在亲卫共住的大通铺上翻看。狄青踏着远处的烟花爆竹声寻来,却见曹立丝毫听不见外头的热闹,一个人安安静静地捧着书坐在那。

  狄青走上前拍拍曹立的肩膀,说道:“怎么不出去看看烟火?整天不是闷在练武场操练就是闷在帐中看书,早晚闷出毛病来。”

  曹立摇头,对狄青道:“看过了。”去年王雱他们还在开封,自然拉上他一起去看。既然去年已经看过一遍,今年没什么必要去凑那个热闹。

  狄青也没勉强,坐下讨过曹立手里的兵书来看,翻了几页便与曹立回忆起往昔来:“以前我读书少,行军打仗全靠一股蛮劲,多亏了当初范公给我指点。”他问曹立,“你收到了那边的来信,信中可有说范公近况如何?”

  曹立道:“信中说范公最近身体康健,入冬后他们请人盘了暖炕,范公房中也用上了。”他又给狄青解释了何谓暖炕。这事本来该是他负责的,后来王雱要他来投奔狄青,这事便交给其他人去办了,因而曹立很清楚内情。

  狄青听曹立说完,点点头,放心了。至于暖炕,他们这些整天在行军打仗的人根本用不上,狄青压根没太在意。

  上元节后,又下了一场大雪。官家是个颇为勤勉的皇帝,年后第一场朝会如期举行,哪怕殿内暖烘烘的,一来一回还是把官家冷得够呛,等进了暖阁,官家又觉得太闷,浑身不舒坦。他坚持着把要批阅的奏折都看完了,召了秘书班子里的翰林学士过来聊聊文坛近况,想听听最近有什么新鲜事。

  翰林学士奉命过来陪聊,一路上也灌了不少风,冷得直哆嗦。他毕恭毕敬地给官家说起了最近评选出来的“唐朝三大诗人”,还有上元灯节一群诗人迷弟在灯会上寻找偶像灯笼周边的趣闻。

  接着他又不无咬牙切齿地给官家念了首最近传得很广的柳永新词。

  这首新词咏写得极其出色,叫人在冬日里头读了觉得心里暖洋洋的,明明是歌咏青州的一样新鲜事物——暖炕,全文却无一字提到暖炕二字,只说自己与朋友由心到身都感到十分温暖,每日炕上把酒言欢十分快活。

  明明是吹牛逼的咏物词,偏叫他写的一点都不俗!不仅不俗,还写得雅致而又鲜活,让人读了便想在自己家里也弄个暖炕——炕上会友,促膝长谈,堪称人间美事!

  可问题就出在这个——

52书库推荐浏览: 春溪笛晓 爽文 穿越重生言情 甜宠文